《為什麽讀書》(胡 適)

  胡适(1891年~1962年),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代表作品:《文学改良刍议》、《卢山游记》、《胡适文选》。

  讀書是快樂的,為什麽呢?因為“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然而,我們如果推論為什麽要讀書起來,那可有三點:第一,因為書本是學問智識經驗之紀錄,人類之遺產,讀書就是要接受這部遺產,來做基礎,再去發揮而光大之。第二,因為要讀書而讀書,人類是必要讀書的,是有讀書之必要的,所以才去讀書;而且要讀書,只有去讀書,讀書愈多,則所能讀的書愈多。為要讀書所以讀書,為要多讀書所以多讀書。第三,因為要解决我們的困難所以要讀書。讀了書是能夠替我們解决目前的困難,應付環境,和獲得思想材料的來源,所以要讀書。

  我們知道:現在的書本是古人經歷數千年來之學問智識經驗的結晶,讀了一本書,等於經歷了古人所經歷的數千百年的經驗。我們不能夠再像古人那樣從新去經歷各種事情。如果我們還是要像古人那樣一事一事去經歷,試探,而後知道明白,那我們的智識便不能進步,一切文物制度便要有退無進了。因為我們一生所能經歷而得到的智識,决不能及到古人所集積的那麽多。因此,我們要在極短的時期中,把古人的遺產,全部接受過來,那末,非讀書不可。因為,古人經歷數千年來之學問智識經驗,完全刊載在書本中,我們要知道古人數千年來之這一部分學問,便去讀刊載着這一部分學問的書本,我們要知道古人數千年來之那一部分智識,便去讀刊載着那一部分智識的書本,我們要知道古人數千年來之另一部分經驗,便去讀刊載着另一部分經驗的書本;我們只要在很短的時期中,就能讀完這些書本;就能把古人經歷數千年來之一切學問智識經驗,人類的遺產,全部接收過來。既接收了人類的全部遺產後,再去發揮而光大之,則人類的學問愈能深造,人類的智識愈能充足,人類的經驗愈能豐富了!為保存古人所遺下的學問智識經驗,果然要讀書;為要發揮而光大古人的學智識經驗,更加要讀書。

  再說到第二層:為讀書而讀書。換句話說。讀書要“博,”所謂“博,”就是什麽書都要讀。因為要讀書,所以什麽書都要讀。讀書愈多,愈能讀書。有許多書,我們讀起來是不懂的。一定要讀了許多別種書,才能讀得懂這本書。所以要讀懂這本書,便要讀旁的許多了。先讀的許多書,好像是種工具。不讀書便不能讀書,要能讀書纔能多讀書。譬如許多人是戴眼鏡的。但為什麽要戴眼鏡呢?豈不是因為戴了眼鏡,從前看不見的,現在看得見了;從前很小的,現在看得很大了;從前看不分明的,現在看得淸楚分明了。王荊公說得最好:“世之不見全經久矣。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故某自百家諸子之書,至於難經素問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農夫女工,無所不問;然後於經為能致其大體而無疑。蓋後世學者與先王之時異矣;不如是,不足以盡聖人故也。……致其知而後讀,以有所去取,故異學不能亂也。惟其不能亂,故能有所取者,所以明吾道而已。

  他說:“致其知而後讀,”又說:“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確是不錯。譬如墨子一書,在一百年前,淸朝的學者懂得此書還不多。大家都不知道此書中包含了光學,幾何學,力學,工程學,心理學,論理學……等科學的;所以不懂得光學,幾何學,力學……等知識的,便不能完全讀懂墨子。後來的人,知道力學的,讀起這本書來,便多懂一些,能知道光學的,更能多懂一些,如果各種新智識都懂得,便能完全了解墨子。所以讀書愈多,愈能懂得墨子;換句話說,為多懂得墨子,必要多讀別的書。

  所以,“讀一書而已,則不足以知一書。”多讀書,然後可以專讀一書。譬如讀“詩經,”倘使先讀了古今中外的許多歌謠,便覺得“詩經”好懂得多了;倘使讀過社會學,人類學,那就懂得更多了;倘使先讀過文字學,古音韻學,也可懂得更多,倘使先讀過考古學比較宗教學等,懂得也更多。總之,你讀過的書越多,你懂得“詩經”也更多。

  所以無論讀什麽書,總要多配幾副好眼鏡。

  這樣說來,我們為要讀書,那能不讀書呢?

  現在,要說到第三層為解决困難而讀書了。做人難,那是人人所感覺的。我們怎樣生活?怎樣對付社會環境?能些都是人生極困難的問題。讀書就是要解决這些困難的。困難當前,就得去思想,思想才能發生主意,東一個主意,西一個主意,有了許多主意,才好選擇一個適合的主義去解决困難。如果不讀書,就不會有主意。多讀書,主意自然會多,解决困難也就比較容易。

  所以,知識是思想材料的來源。思想可分作五步。思想的起源是大的疑問。日常的事情不用想,但逢着三叉路口,十字街頭那樣的環境,就發生困難了。走東或是走西,這樣做或是那樣做,困難很多。病有各種各樣的病,發燒,頭痛,多得很。第二步要把問題弄淸,困難弄淸。第三步才想到如何解决。讀書就是出主意,暗示,但主意很多,於是又逢着困難。

  主意多少要看自己的學問多少,都採用也不行。第四步就是要選擇一個假定的解决方法。要想到這一個方法能不能解决。若不能,那末,就換了一個,若能,就行了。這好比開鎖,這一個鑰匙開不出,就換了一個:假定是可以開的,那末,問題就解决了。第五步就是試驗。凡是有條理的思想都要經過這五步,或是逃不了這五個階級。科學家要解决問題,偵探要偵探案件,都要經過這五步。主意或暗示很多,若無主義,便無辦法,沒有主意,便不知道怎樣辦,這是因為智識不夠,學力不足,經驗不豐富,從來沒有想到,所以要到解决問題,便沒有材料。讀書是過去智識學問經驗的記錄,而智識學問經驗就是要用在這時候。所謂“養軍千日,用在一朝。”否則,學問一些都沒有,遇到困難就無法解决。例如達爾文把生物變遷現象研究了幾十年,都想不出什麽原則去解决,後來無意中看到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說人口是按照幾何學級數一倍一倍的增加,糧食是按照數學級數增加,達爾文知道了這個道理,忽然觸機,就把原則應用到生物學上去,創了物競天擇的學說。譬如一條魚可以產生二百萬魚子。這樣、太平洋應該佔滿了,然而大魚要吃小魚,更大的魚要吃大魚,所以生物要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但按照經濟學原則,達爾文主義是很沒有條理的,而我們讀書就是要解决這個困難。又譬如從前的人以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後來天文學家科白尼却主張太陽是世界的中心,繞着地球而行。據羅素說,科白尼所以這樣的解說,是因為希臘人已經講這句話,科白尼想到了這句話可以解决這問題,便採用了。假使希臘沒有這句話,在六十幾年之後恐怕沒有人敢說這句話吧。這就是讀書的好處。像這樣當初逢着困難後來得到解决的事很多。所以讀書,是可以供給出主義的來源。

  有許多書讀了,就能應用,來幫助你解决困難,例如你讀到一課書,遇到幾個生字,便不能解釋下去;這就是遇到了困難。倘使你把辭典檢查一下,你馬上能夠解釋得出,而你的困難也馬上就解决了。諸如此類的事很多,這裏不多舉了。同時,有許多書讀了,好像沒有用似的。並不能夠解决困難的。然而,這是錯誤的。無論那本書都有用處,都能幫助你解决困難的,當在適用的時候。現在舉個例子來說。有一個學生,在晚上看本小說,這本小說非常好看。看得興味十足的時候,燈光忽而熄滅了。那時,他好不心煩。這是他的目前困難,用什麽方法去克服這個困難,以繼續看小說呢!於是讀書的用處,就在這時候發現了。他細細研究燈光熄滅的道理,知道是燈油少了的緣故。燈心吊在上面,不碰着油,所以火光熄了。當時,他就想起“伊索寓言”上有一段的故事,說有一隻鸕鶿,嘴渴得很,見到一瓶中少些的水。然而因水太少了,牠的嘴不能伸入瓶中去吸。因此,牠便想出法子,把小石子投到瓶中去,使瓶中滿裝石子,水浮在瓶口,牠便可以吃了。於是,這個學生便想到用銅元投入燈中,使火油浮起。然而因燈口極小銅元不能投入。他於是又想到他曾學過理化科,知火油比水輕,把水裝進去,火油便可浮在上兒,而且水和火油不相混合,對於燈光一無妨礙,所以他便這樣做了。結果,他的困難自然解决了。這裏,我們可以知道:讀書多的用處了。那個學生當讀“伊索寓言”的時候,决不會想到在現在看小說時要用他來解决困難的。以讀書是可以幫助我們解决困難的;讀書愈多,難困更容易解决。

  我們要做成一個學問博大而又精深的學者。精深的方面,是專門學問;博大的方面,是旁搜博覽。用專門學問做中心,次及於直接相關的各種學問,次及於間接相關的各種學問,次及於不很相關的各種學問,以次及於毫不相關的各種泛覽。這樣的學者,好像埃及的金字三塔。那金字塔高四百八十英尺,底邊各邊長七百六十四英尺。塔的最高度代表最精深的專門學校;從此點以次遞減,代表那旁收博覽的各種相關或不相關的學問。塔底的面積代表

  博大的範圍,圍深的造詣,博大的同情性心。這樣的人,對於社會是極有用的人才,對於自己也能充分享受人生的趣味。

  但怎樣才能做到這個地步呢?不必說,要讀書“精”而“博。”

  什麽是“精?”簡單說來,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眼到是要個個字認得,不可隨便放過。讀中國書時,每個字一筆一畫都不放過。讀外國書要把A、B、C、G、……等字母弄得淸淸楚楚。書是文字做成的,不肯仔細認字,就不必讀書。眼到對於讀書的關係很大,一時眼不到,貽害很大,並且眼到能養成好習慣,養成不苟且的人格。

  口到是一句一句要念出來,有許多書,必要熟讀的;恕愛的詩歌,如精采的文章,熟讀多些,於自己的作品上也有良好的影響。讀此外的書,雖不須念熟,也要一句一句念出來。念書的功用能使我們格外明瞭每一句的構造,句中各部分的關係。

  心到是每章每句每字意義如何?何以如是?都要用心考究。但是用心不是叫人枯坐冥想,是要靠外面的設備及思想的方法的幫助。要做到這一點,第一,字典,辭典,參考書等等工具須要完備;第二,要做文字上的分析;第三,有時要比較參考,有時要融會貫通,才能了解。

  手到就是要勞動勞動你的貴手。讀書單靠眼到,口到,心到,還是不夠,必須還得自己運動手,才有所得。例如(一)標點分段,是要動手的:(二)翻查字典及參考書,是要動手的;(三)做讀書札記,是要動手的。札記又可分四類。a抄錄備忘;b作提要,節要;c自記錄心得;d參考諸書,融會貫通,作有系統的著作。吸收進來的智識思想無論是看書來的,或聽講來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們自己的東西,自己必須做一番手到的功夫,或做提要,或做說明,或做討論,自己重新組織過,申敍過,用自己的語言述過──那種智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動手標點,動手翻字典,動手查書,都是極要緊的讀書祕訣。諸位千萬不要輕輕放過,內中自己動手翻書一項,尤為要緊。

  最後,我們要讀書,必須要懂得一種外國文。中國所有汗牛充棟的書,很少是有系統有結構的,都是漫無計畫隨便集成功的。好像“論語”一書,東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西一句“子曰……”又一句“子曰……”其他如“孟子”……等書都是零零散散集成,毫無系統可言。一切中國的所謂經史子集,都是雜貨店,“集”是雜貨店,那是很明顯的;然而子,何嘗不是雜貨店?“史”與“經”又何嘗不是雜貨店?因為是雜貨店,所以可讀的好書很少。中國書中有系統有結構而可讀的書,至多不過半打!因此,我們單讀中國書覺得不夠,我們至少要學一種外國文字,才可以收博覽羣集,觸類旁通之效。如果學者能下一年的苦功,不怕麻煩,查生字,辨句讀,一字字,一句句,都弄得非常淸楚,就會有很好的成績。如果你有一種外國文可以不費氣力地看得懂,就是睡在榻上或是立在窗口,都能不費力氣地看懂外國書,那末,你就可毫無阻礙地讀書,並且覺得讀書是如何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