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曙(一首)

【作者介绍】崔曙,开元二十三年进士状头(状元)。《国秀集》所录曙诗,题作“河内尉”。其《送薛据之宋州》云:“我生早孤贱,沦落居此州。风土至今忆,山河皆昔游。一从文章事,两京春复秋。”又有《早发交崖山还太室》、《嵩山寻冯炼师不遇》等作。从这些诗看来,大概他曾往来于两京,寄家于宋州(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县南),隐居于嵩山。官止一尉,时间不长。

马茂元先生曾作《唐诗札丛》一文(《中华文史论丛》一九七九年第四辑),中有《李颀里贯仕履辨证》,以为《全唐诗》谓颀“东川人”,此东川即颀《不调归东川别业》之东川,非指蜀东,也即在颍阳。甚是。崔曙也有《颍阳东溪怀古》诗,此东溪当即李颀诗中之东川。似可为马说补证。

颍阳今县名,在今河南登封西。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1〕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2〕,二陵风雨自东来〔3〕

关门令尹谁能识〔4〕,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5〕,陶然共醉菊花杯〔6〕

【注释】

  1. 《国秀集》题作《九日登望仙台仍呈刘明府容》。九日,指重阳日,旧俗有登高赏菊之举。参见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仙台,河上公曾授汉文帝以《老子》而去,失所在。后文帝于西山筑台以望之,曰望仙台。据《太平寰宇记》,台在陕州陕县西南。相传后汉费长房曾教桓景于九月九日登高避灾,这里也是以此切“望仙”。明府,唐人对县令之尊称。
  2. 三晋,战国时韩、魏、赵三家分晋,号三晋。今属山西、河南、河北地。
  3. 二陵,殽山分南北两山(二陵),相距三十五里。山在今河南洛宁县北,西北接陕县。《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
  4. 关门句,老子至关,关令尹(名喜)留老子著书,乃成书五千言,关尹也随他而去。诗中的关指函谷关。杜甫《秋兴》:“东来紫气满函关。”
  5. 且欲两句,陶潜辞去彭泽令后,于九月九日无酒,至宅边菊丛中久坐,逢王弘送酒至,乃醉而后归。见《南史·隐逸传》。宰,指地方官,这里比刘明府。
  6. 陶然,酣畅貌。

【说明】

此诗作于重九日,登高地点在望仙台,登高之俗又与神仙的传说有关,投赠对象为县令。故全诗即围绕这三点。所谓“一气转合,就题有法”。三四两句,意境开阔,是盛唐诗。结句则归结到刘明府,意谓也不必远求神仙,且就近寻刘明府一同饮酒吧。

【鉴赏】

诗人重阳节登临仙台,描写了仙台雄伟壮丽的景色,指出就近邀友畅饮要比寻访神仙畅快舒适。这首诗写景气势雄浑,酣畅淋漓,转承流畅自然。

望仙台,汉文帝所建。三晋,泛指山西。二陵,汉代皇帝的陵墓。关门,望仙台所在地城关,令尹,地方长官,县称令,府称尹。

此诗格律为平起式首句入韵格,韵合十灰。中二联对仗半工,风雨对云山,河上对关门,都不很工。对仗微有不工,可见灵活,不拘泥,唐诗多如此。

此诗主题表达富贵荣华转瞬即逝,奔波仕途徒劳无功,不如归隐。首联言事:在这个早上,作者登上汉文帝修造的望仙台。凭高望远,看到朝阳,心情顿觉开朗。颔联字面写四季变换,“云山皆北向”,是夏天;“风雨自东来”是春天。从汉文帝修筑此台到作者登台时,经历了近千个春夏秋冬。战国时的三晋,经过秦汉、魏晋、北朝,几经分合,此时成了一统天下的一个部分。汉代的皇帝,当时多么显赫,而此刻只能在二陵中,任凭风雨侵袭了。实际上是感叹;历史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颈联继续抒发历史感慨:望仙台所在地的地方长官,经过多次改朝换代,谁能记住他们一个个的名字呢?当年磻溪垂钓、后来被周文王聘请为宰相的姜尚,也早死了多年,再也不能回来了。真有“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感慨。尾联言志。有了前面的铺垫,既然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那么就不必拼命走仕途了。不如沿着陶渊明的道路,采菊东篱下,饮酒自娱。

崔曙只有这一首七律,但却是名作,可见诗贵精不贵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