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一首)

【作者介绍】杜牧(八〇三--约八五三),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文宗大和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曾入江西、宣歙及淮南使府之幕。武宗时数为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但少年时已很穷困。生平胸怀大志,又好谈兵,曾注《孙子》。刚直有奇节,曾指陈时政之弊,深忧藩镇的骄纵,吐蕃的侵扰,强调战备的重要。这些其实也是安史之乱以后有政治头脑的士大夫所同感的。

在晚唐诗人中,杜牧是有自己特色的一人。明媚流转,富有色泽,七绝尤有情致。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曾说:“宝历(指唐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即是有意识地借古讽今,这同样可适用于他的若干咏史吊古之作。这些诗的好处是含蓄而不艰涩,不把话说完,读者稍稍思索后,就觉得构思的巧妙。另外也有一些渲染声色、颓废轻薄的作品,如本书中的《赠别》之类,对后世起过不良影响。这主要固由于他自己行为上的放荡,但也与晚唐腐败的社会风气有关,后来他也有所愧悔,故而有“十年一觉扬州梦”之作。

旅宿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1〕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2〕

远梦归侵晓〔3〕,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4〕,门系钓鱼船。

【注释】

  1. 悄然,这里是忧郁的意思。白居易《长恨歌》:“夕殿萤飞思悄然。”
  2. 断雁,失群之雁。警,惊醒。
  3. 远梦句,意谓做梦做到侵晓时,才是归家之梦。家远梦亦远,恨梦归之时也甚短暂,与下句家书隔年方到,恨时间之久,相对而益增客愁。侵晓,破晓。
  4. 沧江,通“苍江”。

【说明】

由于离家久远,看到旅馆外的钓鱼船也可羡慕,因为人家的渔船就泊在家门口。

【鉴赏】

首联起,直接破题,点明情境,羁旅思乡之情如怒涛排壑,劈空而来。可以想见,离家久远,独在异乡,没有知音,家书也要隔年才到,此时孤客对寒灯,浓厚深沉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能不陷入深深的忧郁之中么?“凝情自悄然”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抒情主人公神情态度的最好写照:静对寒灯,专注幽独,黯然伤神,将诗人的思念之情写到极致。

颔联承,是首联“凝情自悄然”的具体化,诗人融情于景,寒夜孤灯陪伴孤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声声鸣叫,羁旅之人深愁难眠,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思”字和“警”字极富炼字功夫。灯不能思,却要寒夜愁思陈年旧事,物尤如此,人何以堪!由灯及人,显然用意在人不在物。“警”字也极富情味。旅人孤灯,长夜难眠,一声雁叫,引孤客嫠妇愁思惊梦,归思难收。

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颈联转,用设想之词,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也许是短梦,也许是长梦,但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字里行间,流露出梦短情长的幽怨。而这一切又都由于“家书到隔年”的实际情况。作为诗歌由写景向抒情的过渡,转句用梦境写旅宿思愁哀怨,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的特点令人读来回肠荡气。

尾联合,收拢有力,却并非直抒胸意,而是以设想之词,勾勒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沧江烟霭,云霞明灭,月色溶溶,家门外系着钓鱼船,一幅优美宁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景。画面中虽然没有写人物,但一条静静地系于家门外的钓鱼船却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面对这样一幅家乡优美的画面,谁人不梦绕魂牵,更何况旅宿在外的诗人呢!家乡远隔千里,旅人归思难收,如此优美的家乡风光图景非但没有给诗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愁苦。这是用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美景幽思、怨恨乡愁、委实凄绝。除却个中人,任何人也难以深味个中情。不过,“烟月”在此实际上是借代,并非一定就是“烟”,就是“月”。正所谓,文学作品的形象大于思维,此处一个“烟月”可以触发不同的旅人思妇产生不同的意象联想,从而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