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四首)

兵车行〔1〕

车辚辚〔2〕,马萧萧〔3〕,行人弓箭各在腰。

爹娘妻子走相送〔4〕,尘埃不见咸阳桥〔5〕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6〕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7〕

或从十五北防河〔8〕,便至四十西营田〔9〕

去时里正与裹头〔10〕,归来头白还戍边〔11〕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12〕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13〕,千村万落生荆杞〔14〕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15〕

况复秦兵耐苦战〔16〕,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17〕,役夫敢申恨〔18〕

且如今年冬〔19〕,未休关西卒〔20〕

县官急索租〔21〕,租税从何出〔22〕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23〕

生女犹得嫁比邻〔24〕,生男埋没随百草〔25〕

不见青海头〔26〕,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27〕

【注释】

  1.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2. 辚辚,车行声。
  3. 萧萧,马鸣声。
  4. 妻子,妻和子女。
  5. 尘埃句,指因车马所扬起的尘埃遮蔽了咸阳桥,可见此次出兵之多。不见实是见。咸阳桥,本名便桥,在咸阳大道上,为唐代长安通西域的要道。
  6. 干,犯,冲。
  7. 但云,只说。点行(杭háng)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8. 北防河,当时吐蕃常犯边境,故征调大批兵力驻在河西(黄河以西之地,在今甘肃、宁夏境),称为防河。
  9. 营田,即古代的屯田制。平时种田,战时作战。四十,与上十五皆指年龄。
  10. 里正,即里长。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因应征者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裹头。
  11. 头白句,喻征役频繁,回来时虽已头白,还是要驻边。还,一本作“扰”。
  12. 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这里暗喻唐玄宗。钱谦益笺云:“唐人诗称明皇多云武皇。王昌龄‘白马金鞍从武皇’,韦应物‘少事武皇帝’,公亦云‘武帝旌旗在眼中’也。”白居易《长恨歌》也云:“汉皇重色思倾国。”开边意未已,含有讽黩武意。
  13. 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这里举其成数。
  14. 荆杞,犹荆棘,比喻这一带荒芜冷落。
  15. 纵有两句,此因府兵制兵农不分所致,意谓壮男皆出征,留下来的虽有健妇耕作,也必影响收成,故庄稼长得不成行列,难辨东西。陇,通“垅”,田埂。
  16. 秦兵,即下“关西卒”,也就是此次被征的士兵。因他们能经苦战,故更被驱遣。秦人素以勇于攻战著名。
  17. 长者,对老人的尊称,即上“道旁过者”。
  18. 役夫,应兵役者自称。敢,那敢,怎敢。当时鲜于仲通等南征,“凡举二十万人弃之死地,只轮不返,人衔冤毒,无敢言者。”见《旧唐书·杨国忠传》。此皆杜诗之切时事者。
  19. 且如,就像。虽不敢说而终于还是举例说之,足见役夫内心的悲愤。
  20. 未休句,指因连年交战,使关西之卒不得休战回家。
  21. 县官,指朝廷,官府。
  22. 租税句,承上千村万落句意。
  23. 信知两句,这在重男轻女的时代,实际是在说反话。信知,才真的明白。恶,这里是不吉利的意思。
  24. 比邻,近邻,意即不必远嫁。唐制,四家为邻。
  25. 生男句,指尸体无人收葬,埋没在野草中。
  26. 青海,注见卷一李白《关山月》。
  27. 啾啾(究jiū),象声词,随事而异,这里指呜咽声。

【说明】

本诗据单复说是为玄宗用兵吐蕃而作,“中言内郡凋蔽,民不聊生,此安史之乱所由起也。”(《杜少陵集详注》引)钱谦益以为指天宝十载(七五二)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在云南的一个政权)事。据《通鉴·唐纪三十二》,两军交战后,唐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战功,后又大慕士兵,因云南多瘴疠,皆莫肯应募,杨国忠乃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哭声震野。

但其中也概括当时开边战争的惨状和府兵制度的弊端。总之,作者所哀痛和同情的还是人民,又从“武皇开边意未已”一语,作者对唐玄宗的批评态度虽似隐约,实很明显。

形式用乐府诗,但“即事名篇”,不用旧题,《兵车行》就是自拟的新题目,在表现手法上因而也能摆脱旧形式的约束,而有了新的创造。

【鉴赏】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诗歌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接着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役夫”是士卒自称。“县官”指唐王朝。“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诗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最后,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兵车行》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叙事之中。这篇叙事诗,无论是前一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舒得开,收得起,变化开阖,井然有序。第一段的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喧嚣气氛,给第二段的倾诉苦衷作了渲染铺垫;而第二段的长篇叙言,则进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辉映,互相补充。同时,情节的发展与句型、音韵的变换紧密结合,随着叙述,句型、韵脚不断变化,三、五、七言,错杂运用,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开头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来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行人”那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传神。用韵上,全诗八个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起伏,声情并茂。再次,是在叙述中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如在大段代人叙言中,穿插“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和“君不见”、“君不闻”等语,不仅避免了冗长平板,还不断提示,惊醒读者,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诗人还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最后,采用了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被驱不异犬与鸡”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话,是杜诗中运用口语非常突出的一篇。前人评及此,曾这样说:“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这些民歌手法的运用,给诗增添了明快而亲切的感染力。(郑庆笃)

丽人行〔1〕

三月三日天气新〔2〕,长安水边多丽人〔3〕

态浓意远淑且真〔4〕,肌理细腻骨肉匀〔5〕

绣罗衣裳照暮春〔6〕,蹙金孔雀银麒麟〔7〕

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鬓唇〔8〕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9〕

就中云幕椒房亲〔10〕,赐名大国虢与秦〔11〕

紫驼之峰出翠釜〔12〕,水精之盘行素鳞〔13〕

犀箸厌饫久未下〔14〕,鸾刀缕切空纷纶〔15〕

黄门飞鞚不动尘〔16〕,御厨络绎送八珍〔17〕

箫鼓哀吟感鬼神〔18〕,宾从杂遝实要津〔19〕

后来鞍马何逡巡〔20〕,当轩下马入锦茵〔21〕

杨花雪落覆白苹〔22〕,青鸟飞去衔红巾〔23〕

炙手可热势绝伦〔24〕,慎莫近前丞相嗔〔25〕

【注释】

  1. 丽人,这里泛指贵妇人。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2. 三月三日,古代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日,后遂定为三月三日,人们都于水边祓除不祥,后来变成到水畔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3. 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水边,指长安东南风景区曲江,因江水屈曲而得名。附近有慈恩寺、芙蓉苑、乐游原等。
  4. 态浓意远,姿色浓艳,神情高雅。淑且真,样子文雅而又自然。
  5. 理,纹理。骨肉匀,肥瘦适中。
  6. 罗,丝织品。
  7. 蹙(促cù)金句,指罗衣上用金银线绣出金孔雀银麒麟。金银二字互文。蹙金,用撚(niǎn)紧的金线刺绣,使纹路绉缩,故又名撚金。
  8. 翠微,薄薄的翡翠片。微,一本作“为”。?(饿è)叶,?彩的花叶。?彩是妇女的发饰。鬓唇,鬓边。
  9. 腰衱(诘jié),解释不一,这里姑作腰带解。珠压,谓珠按其上,使不让风吹起,故下云“稳称身”。
  10. 就中,其中。云幕,画着云彩的帐幕。椒房,汉代后妃宫中以椒末和泥涂壁,取其温暖而有香气,后遂借指后妃。椒房亲,指杨贵妃的家族,即外戚。
  11. 赐名句,指赐以国夫人封号。杨贵妃的大姊嫁崔家,封韩国夫人;三姊嫁裴家,封虢(国guó)国夫人(参见张祜《集灵台》注);八姊嫁柳家,封秦国夫人。
  12. 紫驼之峰,骆驼背上隆起的肉,为珍贵食品。翠釜,翠绿的锅。这句与下句,王嗣奭《杜臆》云:“语对意对而词义不对,诗联变体。”
  13. 水精,水晶。行,陈列着。素鳞,洁白的鱼。
  14. 犀箸,犀牛角制的筷子。厌饫(裕yù),饱腻,呆胃,故下云“久未下”。厌,同“餍”。
  15. 鸾刀,也作銮刀。有小铃的刀,割肉用。缕切,切成丝。空纷纶,因为贵妇们吃不下,厨司们就空忙一番。
  16. 黄门,宦官的通称,其服役处在黄门之内,故名。飞鞚(kòng),驰着快马。鞚,马勒。不动尘,喻马之轻快。
  17. 八珍,《周礼·天官·膳夫》有“珍用八物”语,原指烹饪方法。
  18. 哀吟,这里是缠绵宛转的意思。
  19. 宾从,指杨氏的清客帮闲。杂遝(踏tà),纷杂。遝,通“沓”。实要津,占满各种重要的职位。
  20. 后来鞍马,指杨国忠,却故意不在这里明说。逡巡,原意为欲进不进,这里是顾盼自得的意思。
  21. 轩,车辆。锦茵,锦绣地毯。
  22. 杨花句,旧注以为指杨国忠与虢国夫人的暧昧关系,又引北魏胡太后和杨白花私通事,因太后曾作“杨花飘荡落南家”,及“愿衔杨花入窠里”诗句。后人有“杨花入水化为浮萍”之说,又暗合诸杨之姓及兄妹丑行。
  23. 青鸟,神话中鸟名,西王母使者。相传西王母将见汉武帝时,先有青鸟飞集殿前(见《汉武故事》)。后常被用作男女之间的信使。红巾,妇女所用的红帕,这里是说使者在暗递消息。
  24. 炙手可热,气焰熏天。
  25. 丞相,天宝十一载,李林甫死,杨国忠遂代为右丞相,兼领四十余使。填,恼怒。因起先杨国忠未至,观者犹得近前,及其既至,就把人们斥退了。

【说明】

外戚是中国封建皇权的真正“禄蠹”,也是冷酷的宫闺生活的必然产物,他们凭藉皇帝的得宠后妃而高踞要津,过着奢淫的寄生生活;后妃们则又以外戚为最可靠的亲信,从而巩固她们自己在皇家的地位。但是,民间对外戚的态度也是十分明显的,只要一提起“皇亲国戚”,就有鄙薄之色。

以唐代而论,前有武氏,后有杨氏,就都是这样,形成了一种以家族为中心的特权集团。本诗所写的只是他们丑恶生活的一个侧面,然而,“慎莫近前丞相嗔”,这七个字就刻画出了这位国舅的气焰,正如沈德潜所说:“微指椒房,直言丞相,大意本《君子偕老》(旧说以为刺卫君夫人之淫乱)之诗。而讽刺意较显。”浦起龙也说:“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因而也发挥了讽刺艺术的最大效果。

诗当作于天宝十二载(七五三),一可是隔了两年,马嵬的“六军不发”,杨家也终于落得覆灭的下场了。

【鉴赏】

《旧唐书·杨贵妃传》载:“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而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璨瓓芳馥于路。而国忠私于虢国,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联镳方驾,不施帷幔。每三朝庆贺,五鼓待漏,靓妆盈巷,蜡炬如昼。”又杨国忠于天宝十一载(752)十一月为右相。这首诗当作于十二载春,讽刺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

成功的文学作品,它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而且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丽人行》就是这样的一篇成功之作。这篇歌行的主题思想和倾向倒并不隐晦难懂,但确乎不是指点出来而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从头到尾,诗人描写那些简短的场面和情节,都采取象《陌上桑》那样一些乐府民歌中所惯常用的正面咏叹方式,态度严肃认真,笔触精工细腻,着色鲜艳富丽、金碧辉煌,丝毫不露油腔滑调,也不作漫画式的刻画。但令人惊叹不置的是,诗人就是在这一本正经的咏叹中,出色地完成了诗歌揭露腐朽、鞭挞邪恶的神圣使命,获得了比一般轻松的讽刺更为强烈的艺术批判力量。诗中首先泛写上巳曲江水边踏青丽人之众多,以及她们意态之娴雅、体态之优美、衣着之华丽。辛延年《羽林郎》:“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焦仲卿妻》:“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回环反复,咏叹生情,“态浓”八句就是从这种民歌表现手法中变化出来的。《杜臆》:“钟云:‘本是风刺,而诗中直叙富丽,若深不容口,妙妙。’又云:‘如此富丽,而一片清明之气行乎其中。’……‘态浓意远’、‘骨肉匀’,画出一个国色。状姿色曰‘骨肉匀’,状服饰曰‘稳称身’,可谓善于形容。”前人已看到了这诗用工笔彩绘仕女图画法作讽刺画的这一特色。胡夏客说:“唐宣宗尝语大臣曰:‘玄宗时内府锦袄二,饰以金雀,一自御,一与贵妃;今则卿等家家有之矣。’此诗所云,盖杨氏服拟于宫禁也。”总之,见丽人服饰的豪华,见丽人非等闲之辈。写到热闹处,笔锋一转,点出“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则虢国、秦国(当然还有韩国)三夫人在众人之内了。着力描绘众丽人,着眼却在三夫人;三夫人见,众丽人见,整个上层贵族骄奢淫佚之颓风见,不讽而讽意见。肴馔讲究色、香、味和器皿的衬托。“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举出一二品名,配以适当颜色,便写出器皿的雅致,肴馔的精美丰盛以及其香、其味来。这么名贵的山珍海味,缕切纷纶而厌饫久未下箸,不须明说,三夫人的骄贵暴殄,已刻画无遗了。“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内廷太监鞚马飞逝而来,却路不动尘,这是何等的规距,何等的排场!皇家气派,毕竟不同寻常。写得真好看煞人,也惊恐煞人。如此煞有介事地派遣太监前来,络绎不绝于途,到底所为何事?原来是奉旨从御厨房里送来珍馐美馔为诸姨上巳曲江修禊盛筵添菜助兴,头白阿瞒(唐玄宗宫中常自称“阿瞒”)不可谓不体贴入微,不可谓不多情,也不可谓不昏庸了。乐史《杨太真外传》载:“时新丰初进女伶谢阿蛮,善舞。上与妃子钟念,因而受焉。就按于清元小殿,宁王吹玉笛,上羯鼓,妃琵琶,马仙期方响,李龟年觱篥,张野狐箜篌,贺怀智拍。自旦至午,欢洽异常。时唯妃女弟秦国夫人端坐观之。曲罢,上戏曰:‘阿瞒乐籍,今日幸得供养夫人。请一缠头!’秦国曰:‘岂有大唐天子阿姨,无钱用邪?’遂出三百万为一局焉。”黄门进馔是时人目睹,曲罢请赏是宋人传奇,真真假假,事出有因,两相对照,风流天子精神面貌的猥琐可以想见了。“箫鼓哀吟”、“宾从杂遝”,承上启下,为“后来”者的出场造作声势,烘托气氛。彼“后来”者鞍马逡巡,无须通报,意然当轩下马,径入锦茵与三夫人欢会:此情此景,纯从旁观冷眼中显出,当目击者和读者目瞪口呆惊诧之余,稍加思索,便知其人,便知其事了。北魏胡太后曾威逼杨白花私通,杨白花惧祸,降梁,改名杨华。胡太后思念他,作《杨白花歌》,有“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之句。“青鸟”是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唐诗中多用来指“红娘”一类角色。章碣《曲江》诗有“落絮却笼他树白”之句,可见曲江沿岸盛植杨柳。又隋唐时期,关中地域气温较高,上巳(阴历三月三日)飘杨花,当是实情。“杨花”二句似赋而实比兴,暗喻杨国忠与虢国夫人的淫乱。乐史《杨太真外传》载:“虢国又与国忠乱焉。略无仪检,每入朝谒,国忠与韩、虢连辔,挥鞭骤马,以为谐谑。从官监妪百余骑。秉烛如昼,鲜装袨服而行,亦无蒙蔽。”他们倒挺开通,竟敢招摇过市,携众遨游,公开表演种种肉麻丑态。既然如此,为什么“先时丞相未至,观者犹得近前,乃其既至,则呵禁赫然”(黄生语),不许游人围观了呢?为了显示其“炙手可热”权势之烜赫,这固然是个原因,但觥筹交错,酒后耳热,放浪形骸之外,虽是开通人,也有不想让旁人窥见的隐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青鸟衔去的一方红手帕,便于有意无意中泄露了一点春光。七绝《虢国夫人》:“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金门。却嫌脂粉涴颜色,澹扫蛾眉朝至尊。”见杜甫《草堂逸诗》,一作张祜诗。这诗写出了虢国夫人的狐媚相,可与《丽人行》参读。浦起龙评《丽人行》说:“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这不是说,这诗的倾向不是指点出来,而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么?对于当时诗人所描写的社会冲突到底有什么解决办法呢?他即使多少意识到了,恐怕也不敢认真去想,更谈不上把它硬塞给读者。但读者读后却不能不想:最高统治集团既然这样腐败,天下不乱才怪!这不是抽象的说教,这是读者被激动起来的心灵直感地从艺术中所获得的逻辑。(陈贻焮)

哀江头〔1〕

少陵野老吞声哭〔2〕,春日潜行曲江曲〔3〕

江头宫殿锁千门〔4〕,细柳新蒲为谁绿〔5〕

忆昔霓旌下南苑〔6〕,苑中万物生颜色〔7〕

昭阳殿里第一人〔8〕,同辇随君侍君侧〔9〕

辇前才人带弓箭〔10〕,白马嚼啮黄金勒〔11〕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12〕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13〕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14〕

人生有情泪沾臆〔15〕,江水江花岂终极〔16〕

黄昏胡骑尘满城〔17〕,欲往城南望城北〔18〕

【注释】

  1. 江,指曲江,注见《丽人行》。
  2. 少陵,汉宣帝许后墓,在今陕西长安县杜陵(汉宣帝墓)东南。杜甫曾在少陵北、杜陵西住过,故自号“少陵野老”、“杜陵布衣”。这时他四十六岁。吞声,不敢出声。
  3. 潜,偷偷地。曲江曲,曲江的深曲之处。
  4. 江头宫殿,《杜臆》云:“曲江,帝与妃游幸之所,故有宫殿。”后来毁坏了,所以到唐文宗时,读了杜甫这首诗,“乃知天宝以前曲江四岸皆有行宫台殿,百司廨署,思复升平故事,故为楼殿以壮之。”(《旧唐书·文宗纪》)
  5. 细柳新蒲,康骈《剧谈录》:“入夏则菰蒲葱翠,柳阴四合,碧波红蕖,湛然可爱。”
  6. 霓旌,皇帝仪仗中一种旌旗,缀有五色羽毛,望之如虹霓。南苑,即芙蓉苑,因在曲江东南,故名。
  7. 颜色,光彩。
  8. 昭阳殿,汉成帝时宫殿,赵飞燕姊妹所居,唐人诗中多以赵飞燕喻杨贵妃。第一人,最得宠的人。
  9. 同辇(碾niǎn)句,讽玄宗之嬖宠贵妃。汉成帝欲与班婕妤同车,班即婉却。以此相比,又见贵妃之骄妄。辇,皇帝的车子。
  10. 才人,宫中女官名。
  11. 啮(孽niè),咬,衔。勒,马衔的嚼口。
  12. 一箭,胡震亨《唐音癸签》,谓唐制宫人随皇帝出行,也骑马挟弓矢。一作“一笑”,则指杨贵妃。双飞翼,双飞鸟。
  13. 明眸两句,指杨贵妃已死于马嵬坡,血污游魂,是说她死于非命。
  14. 清渭两句,马嵬南滨渭水,是杨贵妃死处,剑阁在蜀,是玄宗入蜀所经。借喻二人一生一死,了无消息。剑阁,注见卷三《长恨歌》。去住,去指唐玄宗,住指杨贵妃,意即死生。
  15. 臆,胸部。
  16. 江水,一作“江草”。岂终极,岂有完尽之日,意即“此恨绵绵无绝期”。
  17. 胡骑,指安禄山军队。
  18. 欲往句,意谓心意迷茫,竟认错方向。望,这里是往向的意思。杜甫住在长安城南。望城北,一作“忘城北”,是说忘记方向,走向城北。含义同。陆游《老学庵笔记》云:“言方惶惑避死之际,欲往城南,乃不能记孰为南北也。”

【说明】

肃宗至德元载(七五六)七月,安禄山攻陷长安,杜甫在投奔肃宗灵武(在今宁夏)行在途中,为叛军所执,被带到长安,看到了曲江一带的景物,其凄惨荒凉,大非昔比,便于次年写了这首诗。从次句“潜行曲江曲”上,可以看出他是偷偷地出来,故意拣那些冷僻的角落。末段“清渭东流”四句,也可看作开了《长恨歌》“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的先河。

【鉴赏】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全诗分为三部分。

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曲江原是长安有名的游览胜地,经过开元年间疏凿修建,亭台楼阁参差,奇花异卉争芳,一到春天,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真是说不尽的烟柳繁华、富贵风流。但这已经成为历史了,往日的繁华象梦一样过去了。现在呢,“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一个泣咽声堵的老人,偷偷行走在曲江的角落里,这就是曲江今日的“游人”!第一句有几层意思:行人少,一层;行人哭,二层;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吞声而哭,三层。第二句既交代时间、地点,又写出诗人情态:在春日游览胜地不敢公然行走,却要“潜行”,而且是在冷僻无人的角落里潜行,这是何等的不幸!重复用一个“曲”字,给人一种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两句诗,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含蕴无穷,不愧是文章圣手!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写诗人曲江所见。“千门”,极言宫殿之多,说明昔日的繁华。而着一“锁”字,便把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冷落并摆在一起,巧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看似信手拈来,却极见匠心。“细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岸上是依依袅袅的柳丝,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游人,无限伤心,无限凄凉,大有使人肝肠寸断的笔力。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是第二部分,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这里用“忆昔”二字一转,引出了一节极繁华热闹的文字。“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先总写一笔。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自大明宫筑复道夹城,直抵曲江芙蓉苑。玄宗和后妃公主经常通过夹城去曲江游赏。“苑中万物生颜色”一句,写出御驾游苑的豪华奢侈,明珠宝器映照得花木生辉。

然后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同辇随君”,事出《汉书·外戚传》。汉成帝游于后宫,曾想与班婕妤同辇载。班婕妤拒绝说:“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汉成帝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唐明皇做出来了;被班婕妤拒绝了的事,杨贵妃正干得自鸣得意。这就清楚地说明,唐玄宗不是“贤君”,而是“末主”。笔墨之外,有深意存焉。下面又通过写“才人”来写杨贵妃。“才人”是宫中的女官,她们戎装侍卫,身骑以黄金为嚼口笼头的白马,射猎禽兽。侍从豪华如此,那“昭阳殿里第一人”的妃子、那拥有大唐江山的帝王该是何等景象啊!才人们仰射高空,正好射中比翼双飞的鸟。可惜,这精湛的技艺不是去用来维护天下的太平和国家的统一,却仅仅是为了博得杨贵妃的粲然“一笑”。这些帝王后妃们哪里想得到,这种放纵的生活,却正是他们亲手种下的祸乱根苗!

“明眸皓齿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分为两层。第一层(“明眸皓齿今何在”至“去住彼此无消息”)直承第二部分,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明眸皓齿”照应“一笑正坠双飞翼”的“笑”字,把杨贵妃“笑”时的情态补足,生动而自然。“今何在”三字照应第一部分“细柳新蒲为谁绿”一句,把“为谁”二字说得更具体,感情极为沉痛。“血污游魂”点出了杨贵妃遭变横死。长安失陷,身为游魂亦“归不得”,他们自作自受,结局何等凄惨!杨贵妃埋葬在渭水之滨的马嵬,唐玄宗却经由剑阁深入山路崎岖的蜀道,死生异路,彼此音容渺茫。昔日芙蓉苑里仰射比翼鸟,今日马嵬坡前生死两离分,诗人运用这鲜明而又巧妙的对照,指出了他们佚乐无度与大祸临头的因果关系,写得惊心动魄。第二层(“人生有情泪沾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总括全篇,写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前两句是说,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胸襟;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水自流,永无尽期。这是以无情反衬有情,而更见情深。最后两句,用行为动作描写来体现他感慨的深沉和思绪的迷惘烦乱。“黄昏胡骑尘满城”一句,把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使开头的“吞声哭”、“潜行”有了着落。黄昏来临,为防备人民的反抗,叛军纷纷出动,以致尘土飞扬,笼罩了整个长安城。本来就忧愤交迫的诗人,这时就更加心如火焚,他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了城北。心烦意乱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

在这首诗里,诗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复杂的。当他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时候,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全篇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

“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邈。

诗的结构,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从感情上说,首先写哀,触类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李、杨极度佚乐的腐朽生活;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潮。这不仅写出“乐”与“哀”的因果关系,也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以乐衬哀,今昔对照,更好地突出诗人难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文笔则发敛抑扬,极开阖变化之妙,“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四)。(张燕瑾)

哀王孙〔1〕

长安城头头白乌〔2〕,夜飞延秋门上呼〔3〕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4〕

金鞭断折九马死〔5〕,骨肉不得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6〕,可怜王孙泣路隅〔7〕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8〕

已经百日窜荆棘〔9〕,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10〕

豺狼在邑龙在野〔11〕,王孙善保千金躯〔12〕

不敢长语临交衢〔13〕,且为王孙立斯须〔14〕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15〕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16〕

窃闻天子已传位〔17〕,圣德北服南单于〔18〕

花门剺面请雪耻〔19〕,慎勿出口他人狙〔20〕

衰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21〕

【注释】

  1. 王孙,皇帝的后代。这里泛指李氏宗室。
  2. 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头白乌,旧时以乌鸦为不祥之物,何况又是白头。
  3. 延秋门,唐宫苑西门,出此门,即由便桥(即咸阳桥)渡渭水,自咸阳大道往马嵬。
  4. 又向两句,先呼后啄,吓得达官们只得逃走了。屋底,屋里。达官,原指卿大夫等受命于君之官。走,这里是逃走的意思。胡,指安禄山军队。
  5. 九马两句,指玄宗快马加鞭,急于出奔,丢下李家骨肉而去。九马,九匹骏马,指皇帝御用之马。
  6. 玦,环形而有缺口的玉佩。珊瑚,原为海中动物,常用作饰物。
  7. 路隅,路角。
  8. 但道,只说。
  9. 窜,犹投身。
  10. 高帝两句,《史记》说汉高祖“隆准而龙颜”。隆准(桌zhuō),高鼻。这里借汉喻唐,意谓这些人都有皇族的特征。
  11. 豺狼在邑,指安禄山在洛阳称帝。龙在野,指玄宗出奔在蜀。
  12. 王孙句,因为安禄山已杀了许多贵族,所以这里是在告诫王孙,要他们注意安全,并与上龙种句相应。
  13. 长语,详语,交衢,交通大道。
  14. 且,暂且。斯须,须臾,一会儿。
  15. 橐(驼tuó)驼,骆驼。旧都,指长安。因这时肃宗已即位于灵武。
  16. 朔方两句,指哥舒翰守潼关的河陇、朔方军二十万,为安禄山大败事。
  17. 窃闻句,指玄宗禅位,肃宗即皇帝位于灵武事。窃,犹言“私”。因系说皇帝事,含有谦卑意。
  18. 圣德司,后汉光武帝时,匈奴两分为南北,南单于(南匈奴王)遣使称臣。这里指肃宗即位后,回纥曾遣使结好,愿助唐平乱。
  19. 花门,花门山堡在居延海(在今甘肃)北三百里,是回纥骑兵驻地,故借以指回纥。剺面,即“梨面”。古匈奴俗以割面流血,表示忠诚哀痛。
  20. 慎勿句,钱谦益云:“当时降贼之臣必有为贼耳目,搜捕皇孙妃主以献奉者。”所以这里这样说。狙(居jū),猕猴。因善伺伏攫食,比喻有人会暗中侦视。
  21. 五陵,长安有汉五陵,即高帝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恰好玄宗以前的唐室也有五陵,即高祖献陵,太宗昭陵,高宗乾陵,中宗定陵,睿宗桥陵。施鸿保《读杜诗说》,以为“此就唐五陵言,非借汉为比,亦非借用字面”。佳气,指陵墓间郁郁葱葱之气,原是旧时堪舆家的风水之说。无时无,意谓随时都有中兴的希望。

【说明】

天宝十五载(至七月,肃宗即位,乃改元至德。公元七五六年)六月九日,潼关失守,长安大震,玄宗听从杨国忠奔蜀之策,于十三日黎明,带着杨贵妃姊妹等少数人仓皇逃出延秋门,外间知道的绝少,因此其他的妃嫔、皇孙、公主都来不及逃走。七月间,安禄山部将孙孝哲占领长安。孙是契丹人,为人奢侈残酷,于是大肆屠戮,先后杀了霍国长公主(长公主是皇帝姊妹之称)以下百余人。诗里写的王孙,则是幸存下来的了。后半段对王孙小心殷勤的叮嘱,口吻真实而亲切,同时又点出了当时的恐怖气氛。杜诗所以不愧为史诗,正由于作者亲自经历了这种大变乱大痛苦的缘故。诗里说“已经百日窜荆棘”,则此诗当作于九月间。

【鉴赏】

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六月九日,潼关失守;十三日,玄宗奔蜀,仅带着杨贵妃姐妹几人,其余妃嫔、皇孙、公主都来不及逃走。七月,安禄山部将孙孝哲攻陷长安,先后杀戮霍长公主以下百余人。诗中所指“王孙”,应是大难中的幸存者。

这首诗先追忆安史祸乱发生前的征兆;接着写玄宗委弃王孙、匆促出奔后,王孙流落的痛苦;最后密告王孙内外的形势,叮咛王孙自己珍重,等待河山光复。全诗写景写情,都是诗人所目睹耳闻,亲身感受,因而情真意切,荡人胸怀。诗歌叙事明净利索,语气真实亲切,写同情处见其神,写对话处见其情,写议论处见其真,写希望处见其切。杜甫的诗歌之所以被称为“诗史”,与这样的艺术特点是分不开的。

作者在诗中极言王子王孙在战乱中颠沛流离,遭受种种苦楚,既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又含蓄地规劝统治者应居安思危,不可一味贪图享乐,致使子孙也无法遮顾,可悲可叹。全诗词色古泽,气魄宏大。前人评价这首诗说:“通篇哀痛顾惜,潦倒淋漓,似乱似整,断而复续,无一懈语,无一死字,真下笔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