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五首)

【作者介绍】李颀少居颍阳(今河南登封县西,参见卷六崔曙篇)。开元进士。曾任新乡(今属河南)县尉。和王维、王昌龄、高适等都有交往,从他们所写的诗中,得以略知其生平,如王维诗云:“闻君饵丹砂,甚有好颜色。”则其人也好道术。诗的内容较广泛,有边塞、音乐、游侠、山林、玄理等,以七古为长。本书中选的几首,都是较好的。方东树《昭昧詹言》将王(维)李(颀)高(适)岑(参)并列,称为“别有天授,自成一家”,但其缺点“往往有痕”。

古意〔1〕

男儿事长征〔2〕,少小幽燕客〔3〕

赌胜马蹄下〔4〕,由来轻七尺〔5〕

杀人莫敢前〔6〕,须如蝟毛磔〔7〕

黄云陇底白云飞〔8〕,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9〕,惯弹琵琶解歌舞〔10〕

今为羌笛出塞声〔11〕,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释】

  1. 古意,犹“拟古”。
  2. 事长征,指从军。
  3. 少小句,意谓因从军而从小就旅居幽燕。幽,幽州。燕,古国名。泛指今河北、辽宁一带。古代都是游侠活动地区。
  4. 赌胜,逞能。
  5. 由来,从来。轻七尺,犹轻生甘死。七尺,七尺之躯。古时尺短,七尺相当于一般成人的高度,故常用以指男子之身。
  6. 杀人句,意谓所向无敌。
  7. 蝟毛磔(哲zhé),喻威武,犹以“发指”喻喷怒。磔,这里是纷张的意思。《晋书·桓温传》记刘惔尝称桓温姿貌甚伟,“眼如紫石棱,须作蝟毛磔。”李端《晚春过夏侯校书》诗:“卧龙髯乍磔,栖蝶腹何便。”
  8. 黄云,喻云色昏暗。后面的《听安万善觱篥歌》也云:“黄云萧条白日暗。”陇,山地。
  9. 小妇,少妇。
  10. 解,懂得,这里是擅长的意思。
  11. 羌笛,马融《长笛赋》谓笛出于羌中。羌,古代西北地区部族名。

【说明】

先写长征男儿的豪侠勇猛,后来听到辽东小妇的笛声,不禁触动离情,悲伤起来。诗中的幽燕客与辽东小妇,实也有同乡意。

【鉴赏】

此诗题为“古意”,标明是一首拟古诗。开始六句,把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描写得神形毕肖,栩栩如生,活跃在读者眼前。第一句“男儿”两字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带人,为下面描写他的刚勇犷悍张本。这两句总领以下四句。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比输赢,从来就不把七尺之躯看得那么重,所以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杀得敌人不敢向前。“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这三句把男儿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个男儿,谁都想见识见识吧!可是诗不可能如画那样,通体写出,只能抓特征。于是抓住胡鬚来描绘。然而三绺五绺长须,不但年龄不符合,而且风度也太飘逸了,因此诗人塑造了短鬚的形象。“鬚如蝟毛磔”五字,写出鬚又短、又多、又硬的特征,那才显出他勇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鬚蝟怒张的神气,简洁、鲜明而有力地突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的男儿的形象。这里为了与诗情协调,诗人采用简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接下去,诗人又用“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替诗的主人公布置了一幅背景。闭目一想,一个虬髯男儿,胯下是高头战马,手中是雪亮单刀,背后是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这气象是何等的雄伟莽苍。但这一句的妙处,还不仅如此。塞上多风沙,沙卷入云,所以云色是发黄的,而内地的云则是纯白的。这一句中黄云白云表面似乎在写景,实则两两对照,寓情于景,写得极为精细。开首六句写这男儿纯是粗线条、硬作风,可是这远征边塞的男儿,难道竟无一些思乡之念吗?且看男儿在向前看一看那陇上黄云之后,也还不免回首一望故乡。故乡何在?但见一片白云,于是不能不引起思乡之感。这一层意思,诗人以最精炼最含蓄的手法,表达在文字的空隙中,于无文字处见功夫。但如果接下去,写思乡念切,急于求归,那又不象是这样一个男儿的身份了,所以在这欲吐不吐、欲转不转之际,用“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笔拉转,说明这一男儿虽未免偶而思乡,但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想回去。这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更显出他斩钉截铁的决心,同时又有意无意地与上句的连用两个“云”字相互映带。前六句节奏短促,写这两句时,景中含有情韵,所以诗人在这里改用了七言句,又换了平声韵中调门低、尾声飘的五微韵。但由于第八句中意旨还是坚决的,所以插用两个入声的“得”字,使悠扬之中,还有凛烈的劲道。

一般想法,再写下去,该是根据“未得报恩不得归”而加以发挥了。然而,出乎意外,突然出现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面貌身段不必写,人们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自可想象得出。随着“辽东小妇”的出场,又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前十句,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而没有声音;“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少妇吹出了笛声,于是乎全诗就有声有色。“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与上文的“幽燕”、“辽东”贯串在一起。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听了这一曲,不由“使我三军泪如雨”了。这里,诗人实际上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可是这样一个硬汉,哪有一听少妇羌笛就会激动的道理?所以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落得如雨一般多。在这样尽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就不用明点了。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功力极深,常人不易做到。此外这四句采用了上声的七麌韵,“五”、“舞”、“雨”三个字,收音都是向下咽的,因而收到了情韵并茂的艺术效果。

全诗十二句,奔腾顿挫而又飘扬含茹。首起六句,一气贯注,到鬚如蝟毛磔”一句顿住,“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忽然飘宕开去,“未得报恩不得归”一句,又是一个顿挫。以下掷笔凌空,忽现辽东小妇,一连两句似与上文全无干涉,“今为羌笛出塞声”一句用“今”字点醒,“羌笛”、“出塞”又与上文的“幽燕”、“辽东”呼应。最后用“使我三军泪如雨”一句总结,把首句的少年男儿包涵在内,挽住上面的突接,全首血脉豁然贯通。寥寥短章之中,能有这样尺幅千里之势,这在李颀以前的七言古诗中是没有的。(沈熙乾)

送陈章甫〔1〕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2〕

陈侯立身何坦荡〔3〕,虬须虎眉仍大颡〔4〕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5〕

东门酤酒饮我曹〔6〕,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7〕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吏停舟渡不得〔8〕

郑国游人未及家〔9〕,洛阳行子空叹息〔10〕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11〕

【注释】

  1. 陈章甫,详“说明”。
  2. 嘶马,鸣叫之马。
  3. 陈侯,指陈章甫,侯是尊称。
  4. 虬须,蜷曲的胡须,特指颊须。仍,犹“并”。也是“又”的意思。岑参《送费子》:“广眉大口仍赤髭。”大颡,阔额。
  5. 草莽,犹草野。
  6. 东门,洛阳的东门。酤,通“沽”,买。饮,使喝。我曹,我辈。
  7. 醉卧两句,写陈章甫因不得志而感到无聊。
  8. 津吏,管渡口的小吏。
  9. 郑国游人,作者曾居住颍阳,当时又任新乡县尉,两地古皆属郑国。
  10. 洛阳行子,指陈章甫。
  11. 闻道两句,意谓此去虽可与故乡旧友相逢,但在刚罢官后又是如何情味呢。故林,犹故乡。昨日,也泛指过去。

【说明】

李颀另有《宴陈十六楼》诗,高适有《同观陈十六史兴碑诗序》,内有“楚人(实是江陵人)陈章甫继《毛诗》而作《史兴碑》”云云。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录》以为此陈章甫与陈十六实一人。开元中进士。《全唐文》卷三七三有陈章甫《与吏部孙员外书》等三文,文中有“但仆一卧嵩丘,二十余载”语,则在河南居住时间甚久。

【鉴赏】

李颀的送别诗,以善于描述人物著称。本诗即为一首代表作。

陈章甫是个很有才学的人,原籍不在河南,不过长期隐居嵩山。他曾应制科及第,但因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经他上书力争,吏部辩驳不了,特为请示执政,破例录用。这事受到天下士子的赞美,使他名扬天下。然其仕途并不通达,因此无意官事,仍然经常住在寺院郊外,活动于洛阳一带。这首诗大约作于陈章甫罢官后登程返乡之际,李颀送他到渡口,以诗赠别。前人多以为陈章甫此次返乡是回原籍江陵老家,但据诗中所云“旧乡”、“故林”,似指河南嵩山而言。诗中称陈章甫为“郑国游人”、自称“洛阳行子”,可见双方同为天涯沦落人,情意是很密切的。

诗的开头四句,轻快舒坦,充满乡情。入夏,天气清和,田野麦黄,道路荫长,骑马出门,一路青山作伴,更怀念往日隐居旧乡山林的悠闲生活。这里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显出隐士的本色,不介意仕途得失。然后八句诗,用生动的细节描绘,高度的艺术概括,赞美陈章甫的志节操守,见出他坦荡无羁、清高自重的思想性格。前四句写他的品德、容貌、才学和志节。说他有君子坦荡的品德,仪表堂堂,满腹经纶,不甘沦落草野,倔强地要出山入仕。“不肯低头在草莽”,显然指他抗议无籍不被录用一事。后四句写他的形迹脱略,胸襟清高,概括他仕而实隐的情形,说他与同僚畅饮,轻视世事,醉卧避官,寄托孤云,显出他入仕后与官场污浊不合,因而借酒隐德,自持清高。不言而喻,这样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注定他迟早要离开官场。这八句是全诗最精采的笔墨,诗人首先突出陈的立身坦荡,然后写容貌抓住特征,又能表现性格;写才学强调志节,又能显出神态;写行为则点明处世态度,写遭遇就侧重思想倾向。既扣住送别,又表明罢官返乡的情由。“长河”二句是赋而比兴,既实记渡口适遇风浪,暂停摆渡,又暗喻仕途险恶,无人援济。因此,行者和送者,罢官者和留官者,陈章甫和诗人,都在渡口等候,都没有着落。一个“未及家”,一个“空叹息”,都有一种惆怅。而对这种失意的惆怅,诗人以为毋须介意,因此,末二句以试问语气写出态炎凉,料想陈返乡后的境况,显出一种泰然处之的豁达态度,轻松地结出送别。

就全篇而言,诗人以旷达的情怀,知己的情谊,艺术的概括,生动的描写,表现出陈章甫的思想性格和遭遇,令人同情,深为不满。而诗的笔调轻松,风格豪爽,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在送别诗中确属别具一格。(倪其心)

琴歌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1〕

月照城头乌半飞〔2〕,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3〕,初弹《渌水》后《楚妃》〔4〕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5〕,敢告云山从此始〔6〕

【注释】

  1. 广陵客,《广陵散》本为琴曲名,魏嵇康曾奏之,这里是指善弹琴的人。
  2. 乌,乌鸦。半飞,分飞。
  3. 华烛,有文采的烛。
  4. 《渌水》、《楚妃(叹)》,皆琴曲名。
  5. 清淮,李颀曾任新乡(今属河南)县尉,地近淮水。
  6. 敢告句,即开始有退隐之意。敢告,有敬告意。

【说明】

末两句写作者因听了琴歌而动回乡归隐之意,与《唐才子传》说的“性疏简,厌薄世务”云云也相符合。

【鉴赏】

这是一首听琴的歌,写了听琴时被音乐所陶醉的感受,并由此而动了归隐的念头,觉得要去赴任是一种精神上的负担。既入仕途,又向往在诗酒和音乐声中怡然自得,表明了旧时代文人大都有的矛盾心情。

首二句以饮酒陪起弹琴;三、四句写未弹时的夜景:月明星稀,乌鹊半飞,冷风吹衣,万木肃煞。五、六句写初弹情景;铜炉香绕,华烛齐辉,初弹《渌水》,后弹《楚妃》。七、八句写琴歌动人;一声拨出,万籁俱寂,星星隐去,四座无言。后两句写听琴声之后,忽起乡思:客去清淮,离家万里,归隐云山,此夜之思。

全诗写时,写景,写琴,写人,步步深入,环环入扣,章法整齐,层次分明。描摹琴声,重于反衬,使琴声越发高妙、更加动人。

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1〕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2〕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3〕

古戍苍苍烽火寒〔4〕,大荒阴沉飞雪白〔5〕

先拂商弦后角羽〔6〕,四郊秋叶惊摵摵〔7〕

董夫子〔8〕,通神明,深松窃听来妖精〔9〕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10〕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11〕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12〕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珠部落家乡远〔13〕,逻娑沙尘哀怨生〔14〕

幽音变调忽飘洒〔15〕,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16〕,野鹿呦呦走堂下〔17〕

长安城连东掖垣〔18〕,凤凰池对青琐门〔19〕

高才脱略名与利〔20〕,日夕望君抱琴至〔21〕

【注释】

  1. 董大,董庭兰,房琯门客,以善弹琴为房琯赏识,遂招纳贿赂,房琯因此也受弹劾。胡笳,《太平御览·乐部》引先蚕仪注:“笳者,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本是吹乐器,这里是琴曲名;弹胡笳,是说用琴弹《胡笳》这个乐曲。弄,一本此字在“胡笳”两字下,当是。则“弄”应作乐曲体裁解。《乐府诗集·琴曲歌辞》转录唐刘商序文,有云:“后董生(董庭兰)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今之《胡茄弄》是也。”可证。
  2. 蔡女两句,这是根据当时传说:蔡琰(文姬)在匈奴时曾作琴曲《胡茄十八拍》。拍,乐曲的段落。
  3. 归客,指蔡琰。
  4. 戍,防地。烽火寒,在烽火下更显得塞上的荒寒。烽火,边地报警的火把。
  5. 大荒,极言塞上的荒远。
  6. 商弦、角羽,古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的名称。
  7. 摵摵(设shè),叶落声,喻琴声。
  8. 董夫子,对董大的尊称。
  9. 通神明两句,意谓董庭兰的技艺,能感召鬼神。
  10. 言迟两句,意谓无论缓弹、急弹,皆能得心应手,抑扬顿挫之间,又能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更,更换。
  11. 晴,明朗。
  12. 嘶酸两句,蔡琰将回国时,不忍与他匈奴出生的儿子诀别,其《悲愤诗》中有一段极沉痛的描写。这里指由琴声而联想到的这一情节。
  13. 乌珠部落,指南匈奴。乌珠,即乌珠留若鞮单于,名囊知牙斯,汉成帝时人。见《汉书·匈奴传》。此喻蔡琰与家乡远隔。
  14. 逻娑,唐时吐蕃首府,即今西藏拉萨市。吐蕃系出西羌,蔡琰则被董卓部下羌兵所虏,故云。
  15. 飘洒,如风飘雨洒。
  16. 迸,喷射。飒飒(萨sà),喻水声。木末,树悄。
  17. 呦呦,鹿鸣声。指琴声转入低沉。
  18. 长安城,今陕西西安市,唐都城。东掖垣(元yuán),房琯任给事中,属门下省。门下省、中书省地处左右两边,像人的两掖(通“腋”)。门下省为左掖,在东面。垣,墙。
  19. 凤凰池,也称凤池,因接近皇帝之故而得此名。指中书省。青琐门,指宫门。琐,门窗上的连环形花纹。
  20. 脱略,不以为意。
  21. 高才两句,意谓房琯对名利并不在意,只希望天天能听到董大的琴声。君,指董大。

【说明】

琴是董大弹的,诗却兼寄房给事,见得董房之间关系的密切。《旧唐书·房琯传》说“朝官往往因庭兰以见琯”,又见得当时董庭兰之走运。董大的琴艺固高超,但作者之写此诗也可能有意奉承他,奉承董大其实就是讨好房琯。

【鉴赏】

李颀此诗,约作于天宝六、七载(747—748)间。董大即董庭兰,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所谓“胡笳声”,也就是《胡笳弄》,是按胡笳声调翻为琴曲的。所以董大是弹琴而非吹秦胡笳。

这首七言古体长诗,通过董大弹奏《胡笳弄》这一历史名曲,来赞赏他高妙动人的演奏技艺,也以此寄房给事(房琯),带有为他得遇知音而高兴的心情。

诗开首不提“董大”而说“蔡女”,起势突兀。蔡女指东汉末年的蔡琰(文姬),文姬归汉时,感笳之音,翻笳调入琴曲,作《胡笳十八拍》(拍,等于段)。三、四两句,是说文姬操琴时,胡人、汉使悲切断肠的场面,反衬琴曲的感人魅力。五、六两句反补一笔,写出文姬操琴时荒凉凄寂的环境,苍苍古戍、沉沉大荒、烽火、白雪,交织成一片黯淡悲凉的气氛,使人越发感到乐声的哀婉动人。以上六句为第一段,诗人对“胡笳声”的来由和艺术效果作了十分生动的描述,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幽邃的艺术境界。读者要问:如此深挚有情的《胡笳弄》,作为一代名师的董庭兰又弹得如何呢?于是,诗人顺势而下,转入正面叙述。从蔡女到董大,遥隔数百年,一曲琴音,把两者巧妙地联系起来。

“先拂商弦后角羽”,至“野鹿呦呦走堂下”为第二段。董大弹琴,确实身手不凡。“先拂”句是写弹琴开始时的动作。古琴七弦,配宫、商、角、徵、羽及变宫、变徽为七音。董大轻轻地拂拭琴弦,次序是由商弦到角弦,意为曲调开始时迟缓而低沉。琴声一起,“四郊秋叶”被惊得摵摵(sh设)而下。一个“惊”字,出神入化,极为生动。诗人不由得赞叹起“董夫子”来,说他的演奏简直象是“通神明”,不只惊动了人间,连深山妖精也悄悄地来偷听了!“言迟”两句概括董大的技艺。“言迟更速”、“将往复旋”,指法是如此娴熟,得心应手,那抑扬顿挫的琴音,漾溢着激情,象是从演奏者的胸中流淌出来。

董大的指法使人眼花撩乱,那么琴声究竟如何呢?诗人不从正面着手,却以种种形象的描绘,来烘托那凄恻动听的声音。琴声忽纵忽收时,就象空廓的山间,群鸟散而复聚。曲调低沉时,就象浮云蔽天;清朗时,又象云开日出。嘶哑的琴声,仿佛是失群的雏雁,在暗夜里发出辛酸的哀鸣,嘶酸的音调,正是胡儿恋母声的继续。诗到此忽然宕开一笔,又联想起当年文姬与胡儿诀别时的情景,照应了第一段蔡女琴声,而且以雏雁喻胡儿,更使人感觉到琴音的悲切。接着二句,引自然界景物来反衬琴声的巨大魅力。琴声回荡,河水为之滞流,百鸟为之罢鸣,世间万物都为琴声所感动了,这不是“通神明”了吗?其实,川不会真静,鸟不会罢鸣,只是因为琴声迷住了听者,“洋洋乎盈耳哉”,唯有琴声而已。诗人接着指出,董大的弹琴不仅仅是动听而已,他还能完美地传递出琴曲的神韵。侧耳细听,那幽咽的声音,充满着汉朝乌孙公主远托异国、唐朝文成公主远度沙尘到逻娑(拉萨的另一音译)那样的异乡哀怨之情。这与蔡女造《胡笳弄》的心情是十分合拍的。

直到“幽音”以下四句,诗人才从正面描写琴声,而且运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幽音”是深沉的音,但一经变调,就忽然“飘洒”起来。忽而象“长风吹林”,忽而象雨打屋瓦,忽而象扫过树梢的泉水飒飒而下,忽而象野鹿跑到堂下发出呦呦的鸣声。轻快悠扬,变幻无穷,怎不使听者心醉入迷呢?

这一段,诗人洋洋洒洒,酣畅淋漓,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董大弹奏《胡笳弄》的情景。由于董大炉火纯青的技艺,蔡女“十八拍”丰富的琴韵得到充分的体现。诗人对董大的赞慕之情,自在不言之中。最后四句,是“兼寄房给事”的。唐朝帝都长安,皇宫面南坐北,禁中左右两掖分别为门下、中书两省。“凤凰池”指的是中书省,青琐门是门下省的阙门。给事中正是门下省之要职。诗没有提人而人在其中,而且暗示其密迩宫庭,官位令人羡艳。最后,诗以赞语作结。房琯不仅才高,而且不重名利,超逸脱略。这样的高人,正日夜盼望着你抱琴而去呢!这里也暗示董庭兰得遇知音,可幸可羡。而李颀对董弹《胡笳弄》的欣赏,以及所作的传神的描摹,自然也非知音莫能为。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首诗关联着三方面──董庭兰、蔡琰和房琯。写董庭兰的技艺,要通过他演奏《胡笳弄》来写。要写《胡笳弄》,便自然和蔡琰联系起来,既联系她的创作,又联系她的身世、经历和她所处的特殊环境。全诗的特色就在于巧妙地把演技、琴声、历史背景以及琴声所再现的历史人物的感情结合起来,笔姿纵横飘逸,忽天上,忽地下,忽历史,忽目前。既周全细致又自然浑成。最后对房给事含蓄的称扬,既为董庭兰祝贺,也多少寄托着作者的一点倾慕之情。李颀此时虽久已去官,但并未忘情宦事,他是多么希望能得遇知音而一显身手啊!(姚奠中)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1〕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2〕

流传汉地曲转奇,涼州胡人为我吹〔3〕

傍邻闻者多叹息,速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4〕,长飚风中自来往〔5〕

枯桑老柏寒飕飕〔6〕,九雏鸣凤乱啾啾〔7〕

龙吟虎啸一时发〔8〕,万籁百泉相与秋〔9〕

忽然更作《渔阳掺》〔10〕,黄云萧条白日暗〔11〕

变调如闻《杨柳》春〔12〕,上林繁花照眼新〔13〕

岁夜高堂列明烛〔14〕,美酒一杯声一曲。

【注释】

  1. 安万善,涼州胡人。觱篥,即筚篥,乐器。其管的下端加喇叭的,就是唢呐。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觱篥歌》:“剪削乾芦插寒竹,九孔漏声五音足。”犹可见其形状。
  2. 龟(丘qiū)兹,古西域国名,今新疆库车县。
  3. 涼州,唐辖境在今甘肃永昌以东,天祝以西一带。
  4. 解,懂得。赏,指对曲意的领会。
  5. 长飚(标biāo),喻乐声的急骤。飚,疾风。
  6. 枯桑句,喻乐声的凄幽。
  7. 九雏句,喻乐声的轻而嘈杂。《古乐府》:“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啾啾(纠jiū),虫鸟的细碎鸣声。
  8. 龙吟两句,古有虎啸风生,龙吟泉鸣之说。
  9. 万籁(各种声音)百泉,应上虎啸龙吟。
  10. 渔阳掺(灿càn),曹操命祢衡为鼓吏,衡乃为《渔阳掺》,音节悲壮。后因指乐曲中之悲凉者。掺,本指击鼓的调子,这里指曲调。
  11. 黄云,喻云色昏暗。
  12. 变调句,句中《杨柳》指《杨柳枝》,从古曲《折杨柳》变为轻快的新声,故云。
  13. 上林,本为秦汉宫苑名,这里指唐宫,因《杨柳枝》唐时入教坊,故云。
  14. 岁夜,除夕。

【说明】

觱篥(bl必立)和芦管构制相似,因其声调凄清,故前人诗中写到觱篥的,多含伤感情绪。作者听曲时又是身处异乡,时值除夕,因而尤有孤寂之感。

【鉴赏】

李颀有三首涉及音乐的诗。一首写琴(《琴歌》),以动静二字为主,全从背景着笔。一首写胡笳(《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以两宾托出一主,正写胡笳。这一首写觱篥,以赏音为全诗筋脊,正面着墨。三首诗的机轴,极容易相同,诗人却写得春兰秋菊,各极一时之妙。这首诗的转韵尤为巧妙,一共只有十八句,依诗情发展,变换了七个不同的韵脚,声韵意境,相得益彰。

“南山截竹为觱篥”,先点出乐器的原材料,“此乐本自龟兹出”说明乐器的出处。两句从来源写起,用笔质朴无华、选用入声韵,与琴歌、胡笳歌起笔相同,这是李颀的特点,写音乐的诗,总是以板鼓开场。接下来转入低微的四支韵,写觱篥的流传,吹奏者及其音乐效果,“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指安万善)为我吹,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写出乐曲美妙动听,有很强的感染力量,人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下文忽然提高音节,用高而沉的上声韵一转,说人们只懂得一般地听听而不能欣赏乐声的美妙,以致于安万善所奏觱篥仍然不免寥落之感,独来独往于暴风之中。“长飆风中自来往”这一句中的“自”字,着力尤重。行文至此,忽然咽住不说下去,而转入流利的十一尤韵描摹觱篥的各种声音了。觱篥之声,有的如寒风吹树,飕飗作声;树中又分阔叶落叶的枯桑,细叶长绿的老柏,其声自有区别,用笔极细。有的如凤生九子,各发雏音,有的如龙吟,有的如虎啸,有的还如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四句正面描摹变化多端的觱篥之声。接下来仍以生动形象的比拟来写变调。先一变沉着,后一变热闹。沉着的以《渔阳掺》鼓来相比,恍如沙尘满天,云黄日暗,用的是往下咽的声音,热闹的以《杨柳枝》曲来相比,恍如春日皇家的上林苑中,百花齐放,用的是生气盎然的十一真韵。接着,诗人忽然从声音的陶醉之中,回到了现实世界。杨柳繁花是青春景象,而现在是什么季节呢?“岁夜”二字点出这时正是除夕,而且不是做梦,清清楚楚是在明烛高堂,于是诗人产生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想法。尽情地欣赏罢!“美酒一杯声一曲”,写出诗人对音乐的喜爱,与上文伏笔“世人解听不解赏”一句呼应,显出诗人与“世人”的不同,于是安万善就不必有长飆风中踽踽凉凉自来往的感慨了。由于末了这两句话是写“汲汲顾影,惟日不足”的心情,所以又选用了短促的入声韵,仍以板鼓收场,前后相应,见出诗人的着意安排。

这首诗与前两首最大的不同,除了转韵频繁以外,主要的还是在末两句诗人动人感情。琴歌中诗人只是淡淡地指出了别人的云山千里,奉使清淮,自己并未动情;胡笳歌中诗人也只是劝房给事脱略功名,并未触及自己。这一首却不同了。时间是除夕,堂上是明烛高烧,诗人是在守岁,一年将尽夜,哪有不起韶光易逝、岁月蹉跎之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作何排遣呢?“美酒一杯声一曲”,正是“对此茫茫,不觉百感交集”之际,无可奈何之一法。这一意境是前二首中所没有的,诗人只用十四个字在最后略略一提,随即放下,其用意之隐,用笔之含茹,也是前两首中所没有的。

后来李商隐曾有“一杯歌一曲,不觉夕阳迟”之句,北宋晏殊《浣溪沙》词中也有“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之句,取材与用字,都和李颀这两句相同。但同一惘惘不堪之情,李颀以高华的字面,挺健的句法暗表,李商隐则以舒徐的态度,感慨的口气微吟,晏殊则以委婉的情致,摇曳的风调细说。风格不同,却有一脉相通之处,可见李颀沾泽之远。(沈熙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