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作品介绍】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讲的是太子申生在父王欲杀自己时,既不愿对父王表露心迹,又不愿逃走,最后自尽以成孝道。本文篇幅虽短,却写得委婉曲折,塑造了申生这个念念不忘君国的忠臣孝子形象。

【原文】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出处:《礼记.檀弓上》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2〕。公子重耳谓之曰〔3〕:“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4〕?”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5〕。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6〕?”使人辞于狐突曰〔7〕:“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8〕,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9〕。伯氏苟出而图吾君〔10〕,申生受赐而死〔11〕。”再拜稽首〔12〕,乃卒〔13〕。是以为恭世子也〔14〕

【注释】

  1. 本节选自《檀弓》上。“檀弓”是前首人物的姓名,编者用作篇名。全篇内容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讨论丧礼的言论,富有文学色彩,风格独特.
  2. 晋献公: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晋国国君,姓姬,名诡诸。世子:太子.
  3. 公子重(chong)耳:太子申生的同父异母弟弟。后来当上晋国国君,称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4. 盖(he):同“盍”,何不,为什么不。
  5. 弑(Shi):臣子杀国君,或儿子杀父亲叫弑。
  6. 行:这里指逃奔。如;连词。之:往,去。
  7. 辞:告别,狐突:申生的师傅,字伯行,所以又称“伯氏”。
  8. 子:指骊姬的儿子奚齐。
  9. 图:策划,谋划。
  10. 苟;如果,倘若。
  11. 赐:恩惠。
  12. 再拜:连拜两次。稽 (qi)首:古时叩头敬礼。
  13. 卒:死去。
  14. 恭:人死后按其生前敬顺 的事迹给予的称号,即谥(Shi)号。

【译文】

  晋献公想要杀掉他的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告诉申生说:“你为什么不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对父亲说呢?”太子说:“不行。父亲有骊姬才得安乐,我说出来会伤他的心。”重耳又说:“那么为什么不逃走呢?”太子说:“不行。父亲会说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没有国父的国家?再说我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申生派人向狐突 告别说:“我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忠告,以至于只有去死。我不敢贪生怕死。虽然如此,但我们国君年纪老了,爱子年纪又小。国家有许多忧患,您又不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如果您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我就得到了您的恩惠,甘愿去死。”申生再拜叩头行礼,接着自尽身亡。因此,人们送他溢号称“恭世子”。

【解析】

  这篇150字的短文,没有议论,没有说教,甚至没有一句客观的描述和抒情的词语,有的只是一段对话,一段独白,完全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然而,它却写得委婉曲折,血泪交织,十分动情。

  晋献公听信宠姬骊姬的谗言,将要杀死其太子申生。骊姬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想让晋献公立她的亲生儿子奚齐为太子,以期母以子贵,把幸福和富贵延续。晋献公的杀机已被人们看到。这时,申生的异母弟公子重耳劝说申生去向父亲澄清事实。这位善良的太子说:“父亲是那么宠爱骊姬,我若说明了真相,他一定会伤透心,这是不孝之举,我于心不忍呀!”重耳又建议:“那么你可以逃走呀!”但太子说:“不行,那样的话君父会说我是真的想要杀害他,我就会背上弑君的恶名。况且天下哪里有没有父亲的国家,我又能逃到哪里去呢?”最终,这位善良的太子还是自杀了。在他死之前,还忧国忧民地向他的老师狐突托付国家大事说:“吾君老矣,子(骊姬之子,将取而代之者,申生知道,他死之后,即为这位异母弟扫清了障碍)少,国家多难。”希望他的老师出来为国分忧,那么他死了也会感激老师的。

  这时儒家经书《礼记》上记述的一段历史(故事)。我想真实的历史是否如此,申生当时是否真的那样想,那样说,已经是不得而知的事。但一个人明知道别人要杀他,不仅不悲忿、不反抗,而且自己要洗干净脖子,并为杀他的人找好充足的理由,这样的情形恐怕只有在儒家的经典里才会读到。怪不得两千年来的封建统治者们都要推行儒术,因为只有儒术才会培养、教化出像申生这样忠君爱父的顺民。

  当然也有不中毒的。公子重耳与申生同为献公之子,想必所受的教育不会有太大的不同,但他们的见识殊异。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多年,后来回国获得权力,成了晋文公,并建立霸业,成为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一。我们从重耳与申生的不同见识上即可明白原因了。有的人认为豆腐渣就是比豆腐好,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