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生平及其哲学① (代序) - 王太庆

  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 1596一1650) ,法国人,西方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一位在哲学史上起了重要作用的哲学家。历来人们对笛卡尔哲学的评价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非常高,有的差一些,但是全都承认他是第一流的哲学家。只有我国某些作者不这样看,认为只有他的物理学有点价值,其他部分不是这样荒唐,就是那样反动,因此整个看来笛卡尔哲学是一种畏首畏尾的、自相矛盾的、错误百出的末流思想。这种看法前一个时期甚至在我国占了统治地位,被认为是科学定论。近年来有所转变,有些人对这个定论的科学性发生怀疑,认为需要重新考虑。本文试图把笛卡尔这个人和他的哲学思想放在辩证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再考察一次,提出一点自己的见解,供大家参考。

① 本文原名为《笛卡尔》 ,王太庆发表于《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 第四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 年。

一、笛卡尔的一生

  笛卡尔生在十六世纪末年,死在十七世纪中叶。在他活动的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已经在欧洲登上了历史舞台,正在积聚力量,为进一步发展壮大而斗争。在少数先进地区,例如英国和荷兰,资产阶级已经初步取得政权;但是在大部分地区,封建势力还占统治地位,资产阶级还处在被压迫的无权状态中,笛卡尔的祖国法国就是这样。

  法国的资产阶级比英国和荷兰的资产阶级幼小,但并不是软弱无能或怯懦退缩。这个初生之犊满怀希望,跃跃欲试,已经看出封建制度日薄西山的颓势了。在笛卡尔身上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他出身贵族,父亲是布勒丹省法院的法官,把他送人著名的拉·弗来施(La Fleche )公学,接受耶稣会士的正规传统教育,希望他接贵族的班。但是他完全没有做官当老爷的意思,一心扑在新科学上,父亲一死就把采地卖光,将所得款项投资,靠红利过活了。这就是说,他已经自觉地改变成分,在思想上、社会上、以至经济上都变成了资产阶级分子。法国资产阶级以它的远大前程吸引了笛卡尔的加人。笛卡尔能够干这种事情,而且干得很利索,正说明他不但有眼光,而且很勇敢。他的言论很谨慎,这并不是怯懦,而是处在强大敌人的面前需要讲究一点策略。如果真是胆小怕事,他本来完全有条件安享荣华富贵,又何必单枪匹马地挺而走险呢?

  从八岁到十六岁,笛卡尔在学校读书。拉·弗来施公学是当时欧洲最著名的学校,讲授各种古典学科。笛卡尔非常好学,攻读了古典语文、历史、文学、修辞、神学、哲学、法学、医学等等,仍不满足,课外还读了大量希奇古怪的书,其中也包括一些宣传新思想的科学书,甚至禁书。正是这种广泛的阅读开阔了他的眼界,照亮了他的心扉,他不再像传统所要求的那样把圣经贤传当作绝对的权威崇拜,开始采取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了。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大胆地认为,传统的学问实在无用:神学教人升天,一味强调天启,贬低智力,我们这些普通人当然学不进去;哲学在经过千百年最杰出的能人钻研之后,仍然没有一点不在争论中,只是煞有介事地无所不谈,打着真理的招牌骗取浅人的轻信而已。至于其他的学问,既然是从这样的哲学借来原则的,基础不牢,当然不能建立起什么结实可靠的东西来。只有数学,他认为推理确切明了基础牢固,但是一向只用于机械技术,并没有在上面建立起崇高的楼阁。

  因此在毕业之后,他就完全抛弃了书本的研究,走向实际。他决心向世界这本大书学习,收集各种经验,随时随地用自己的理性来加以思考,以便从中取得教益。为了认识世界,他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曾经以志愿兵的身分参加了日耳曼的三十年战争。他的体格不强,冲锋陷阵的事是没有份的,只是干些文职工作,因而结识了来自各国的一些科学家。军务并不繁忙,倒是有功夫从事科学活动。他并不仅仅收集资料,而是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分析、综合的理解活动上。他不爱早起,常常在床上躺一个上午,仔细琢磨着科学问题。他的解析几何学,基本上就是靠在枕头上发明的。他同时还研究了天文学、地球学、气象学等方面的问题。

  笛卡尔倾心于新科学,因为他认清了宗教迷信和经院哲学对人生有百害而无一利,只有科学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在这一点上,他和弗兰西斯·培根是一致的。因此他们被称为近代科学的两位伟大的旗手。笛卡尔明白科学的发明可以帮助各种技艺,减轻人类的辛劳,但是他决不止于为生产技术而研究科学,而要追究科学的原则,认识科学的底蕴。因此他不限于追求经验,利用经验,还要追问人是怎样研究科学的,这就是要提高到世界观的水平,建立新的科学的哲学。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造福人类。关于这一点,他在他的处女作《谈谈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 ① 一书(1637 )中讲得非常明白。这本书不用过去学者习用的高头讲章体裁,而用通俗易懂的自传方式写成,也不用学究的拉丁文,而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文,写得丝丝入扣,娓娓动听,在散文文学中也是上品,因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给人深刻印象,被公认为近代哲学的宣言书。

① Discours de la methode pour bien conduire sa raison et chercher la verite dans les sciences ,见CEuvres de Descartes,ed. par C.Paul et P.Tannery, Paris, 1897一1910, tome Vl, lere partie ,简称《谈谈方法》。

  1629 年笛卡尔由于在法国遇到的干扰较多,不利于科学研究,于是卖掉祖传的采地,避居荷兰,在那里一共住了二十年。他在隐居生活中写下他的绝大部分著作,首先是《世界,或论光》 ② ,采取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观点,讨论物理学和天文学问题。他还没有写完这部书,就鉴于伽利略因为持太阳中心说而被罗马教廷审讯迫害的情况,恐怕遭到物议,决定不予发表。这件事一般认为是他胆怯的证据,其实只足以说明宗教顽固势力的淫威还大,笛卡尔即使藏在学术思想比较自由的荷兰,也不能不加以考虑。为了安全地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他避免遭到正面冲突可能惹来的无谓牺牲。事实表明他这样考虑是对的,因为在十年之后,他还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排斥,荷兰的教权派宣布禁止讲授他的学说。笛卡尔当时的谨慎使他赢得了工作条件,他只是暂时隐蔽,并未改变主张,他那些主张还是原原本本地写在他以后的著作中。

② Le monde, ou de la lumiere (1633)。

  1637 年他发表《谈谈方法》 ,这是他第一次发表的著作,影响很大。书中着重论述了他的方法论思想,并且附有三篇附录:《几何学》 ,《折光学》 和《气象学》 ,作为使用他的新方法的例子。其实这也就是《世界》 书中的一部分内容,其中的《几何学》 是数学史上打开新纪元的解析几何。

  他的主要著作《第一哲学沉思集》 ① 发表于1641 年。这部书详细论述了他的基本哲学思想。在发表之前,他把抄本托人分送当时的各派著名哲学家,例如神学家加泰鲁(Caterus)、唯物论者霍布斯和原子论者伽桑狄等,请提批评意见,然后把收集来的意见加以整理,一一写出答辩,收人书中作为附录。这个办法倒很新鲜,有人认为笛卡尔有心计,把别人的意见哄出来了,在出版之前就作好反驳,抢先一步,占了便宜。不过这样一来倒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当时思想斗争的原始记录,十分难得。

① Meditationes de prima philosophia,后来译成法文,题为Les meditations metaphysiques 。

  接着他在1644 年发表了他的系统哲学著作《哲学原理》 ② 。这部书是他的全部思想的总括,物理学部分的内容尤其丰富,而且在后来发表的法文译本中又补充了一些新的材料,可以说是笛卡尔哲学的最终定型。可惜这书的英文译本只选译了一部分,中文译本又是根据英译本转译的,许多重要材料在我国还没多少人知道。

② Principia philosophiae,法文译本题为Les principes de la philosophie。

  笛卡尔的最后一部著作《论灵魂的感情》 ① 发表于1649 年,讨论心理学问题,特别是身心关系问题。

① Traite des passions de l'ame.

  1649 年瑞典女王克里斯丁娜(Christina )通过法国大使山虞(Chanut )邀请笛卡尔到斯德哥尔摩给她讲哲学。这位号称开明君主的女王为了表明自己重视学术,派了一艘军舰迎接他前往。本来不好社交的笛卡尔居然接受邀请,于1649 年9 月到达这个寒冷的北国,大概是由于当时他在荷兰不大顺心。在瑞典宫廷里要每天清晨五点讲课,大大违反他的晚起习惯,非常辛苦。北国的严寒终于使这位体格屏弱的哲学家得了肺炎,死于1650 年2 月。

  笛卡尔的著作还有早年的逻辑作品《指导心智的规则》 ② ,以及一部生理学作品《论胎儿的形成》 ③ ,此外还留下一些书信和短文。他的传记有1901 年出版的巴叶著《笛卡尔先生传》 ④ 。

② Regulae ad directionem ingenii.

③ De la formation du foetus.

④ Adrien Bailler, La vie de Monsieur Descartes ,见Ch, Adam, vie et ceuvures de Descartes, Paris, 1910,即全集第12卷。

二、笛卡尔的方法论

  新兴的欧洲资产阶级是以新的科学知识起家的,也只有大力发展科学,它才能壮大发达。它要赚钱,也要伸手拿权。要赚钱就要先有科学知识,没有权就不能赚大钱。没落的贵族统治者当然也要钱,但是他们手里有的是权,用权来抢钱就行了,用不着科学,而且科学会使老百姓脑子灵活起来,不利于他们的统治。他们只要统治,老百姓越愚昧对他们越有利。迷信、宗教、神学、经院哲学是他们的法宝。

  新兴的资产阶级首先要解决无知的问题,接着才要求解决无权的问题。在十七世纪,最突出的迫切问题还是前者。英国的培根在十七世纪初首先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这个口号鲜明地表达了时代的精神。他向经院哲学轰击了第一炮。在这个最重要的一点上,笛卡尔是培根的学生和同志。他们是科学家,又不止是一般的实用科学家。他们要求找出科学的总原则,用来推动全部科学的不断发展。他们是思想家、哲学家、新时代的哲学家。他们反对经院哲学,但并不只是指摘它在这一点那一点上错了,也不是笼统地说它一概都错了,而要找出错误的关键所在。因此他们要深人研究认识本身的问题,即认识论问题。这并不是说他们不研究其他方面的哲学问题,而是说他们把认识问题放在主导的地位。这是近代哲学不同于古代哲学的特色。正是从这一点看,我们才说培根和笛卡尔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真正开山祖。

  关键在哪里呢?他们两个人都认为经院哲学的错误关键在于认识方法的不对。

  经院哲学的方法是:以某些宗教信条为根据,依照一系列固定的逻辑公式,如三段式,推出维护宗教的结论,它所根据的前提是不是可靠,它是从来不管的。即使前提可靠,推出来的东西也只能限于前提里所包含的,一点也不能给人新的知识。而且,固定的逻辑公式只涉及事物的形式方面,与内容完全无关,得出的结论好像玄之又玄,其实空而又空,完全是废话。废话是脱离实际的,它就完全可以按照各人自己的需要任意胡诌,彼此冲突矛盾,永远争论不休。这就像一些包揽词讼的讼棍一样,可以依据同一部法典,把诉讼的双方都说成有理,或者都说成有罪。

  总起来说,经院哲学有三个特点:一个是信仰主义,一个是先验主义,一个是形式主义。这三个特点是互为表里的。

  培根提出了经验主义,来对付经院哲学的先验主义。笛卡尔则提出理性主义,来对付经院哲学的信仰主义。这两个人都大力提倡具体的科学研究,来对付经院哲学的形式主义。由于偏重的方面不同,发生的影响不同,后来人们把培根的哲学称为经验主义,把笛卡尔的哲学称为理性主义。这两个名称很好地说明了他们的特点,只是很容易使人们忽略他们的共同特点,把一条战壕里并肩战斗的战友误解为互相对立的敌人。这好像有两个人一同去打蛇,一个专打蛇头,一个专打七寸,我们可不能把一个看成蛇头派,一个看成七寸派,忘了他们打的是同一条蛇,把他们的共同斗争说成势不两立的内讧。

  笛卡尔反对把真理的获得说成出于上帝的恩典,认为那是人的聪明才智造成的,但他也不认为单用聪明才智就能获得真理,而强调这主要在于正确地运用才智。他说,“行动十分迂缓的人,只要始终循着正道前进,就可以比离开正道飞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① 他所谓聪明才智,指的就是判别真假是非的理性,又名良知(le bon sens )或自然光明(la lumiere naturelle) ,与盲目信仰对立,并不与感觉对立。这是广义的理性。理性主义所主张的首先是广义的理性,完全排除宗教迷信。

① Discours de la methode, lere partie。

  他以人人具有的理性为标准,对以往的各种知识作了一个总的检查。因为要立新必须先破旧。他说,“由于我们在长大成人之前当过儿童,对呈现在我们感官面前的事物作过各种各样的判断,而那时我们还没有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所以有很多先入的偏见阻碍我们认识真理,因此我们要摆脱这些偏见的束缚,就必须在一生中有一次对一切稍有可疑之处的事情统统加以怀疑。”① “这并不是模仿怀疑派,学他们为怀疑而怀疑……只是为了使自己得到确信的根据,把浮土和沙子挖掉,以便找出磐石和硬土。”② 这就是所谓笛卡尔的方法论上的怀疑。他为了建立可靠的新科学,先把一切不可靠的东西推倒,腾出地基。这是一个十分大胆的革命行动,在那个封建迷信十分顽固的时代,确实有此必要,非如此不能耳目一新。

① Principia philosophiae,pars I,1.

② Discours de la methode, 3eme partie.

  他这一炮也确实瞄得很准,放得很猛,连他自己也意识到可能引起大哗,因而作下种种保护性的解释,说他这个主张仅仅是为了改造他自己的思想,而且范围仅限于科学,与神学无干,也与政治、社会无干,甚至再三声明自己是个最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完全服从教会等等。这些话在当时可能起了点保护作用,今天大概没有人还会单纯到信以为真吧。笛卡尔是个聪明人,他自己心里明白:他要爆破的是一个关键性的枢纽,怎么会不影响他人,不影响社会呢?如果不影响,他又何必写在书上印出来给大家看呢?

  他这普遍怀疑是去伪存真的批判,并不是一概打倒的虚无主义。批判不等于打倒,而是打倒假的,肯定真的。把不可靠的统统看成假的,剩下来的也就是真的了。他首先否定了迷信,同时也否定了幻觉,但是并没有否定实在。他要研究如何获得符合实际的认识,这就是肯定了客观方面的实际和主观方面的认识,肯定了二者不同,但是可以符合。迷信和幻觉不符合实际,科学知识符合实际。怎样鉴别符合不符合呢?这衡量的标准笛卡尔认为必须是我们自己的理性,不是权威,也不是道听途说,或者鲁莽武断、胡思乱想。这广义的理性首先否定了迷信,但是我们的错误还不止是迷信,此外更有幻觉。要识破幻觉,更需要用精确意义的理性。我们的感觉常常欺骗我们:一座方塔,远看却是圆的;一根手杖插在水里,看来却像是折断的;而且我们还会做梦,梦中的现实都不真实,如果单用感官,实在无法觉察这类骗局。笛卡尔认为一定要用更高级认识能力―理性―才行。感官只能得到个别的、片面的知觉,只有理性才能获得普遍的、必然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时刻谨防感官的欺骗,有意识地对一切进行仔细分析,把它分成尽可能小的部分,小到一下就能清楚明白地洞察其本质。把每一个部分都认识透彻之后,对全体也就得到了可靠的认识。笛卡尔认识论的核心就是:凡属理性清楚明白地认识到的,都是真的。

  这种认识论是理性主义的,还不能见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鉴别真理的唯一标准。但笛卡尔比马克思要早二百多年,那个时代谁也没有达到马克思的水平。笛卡尔不但没有达到马克思的水平,连康德的水平都没有达到,但是他达到了他那个时代哲学所能达到的高级水平,比经院哲学高明多了。

  有些学者认为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完全对立,经验主义只要经验,理性主义完全不要经验,只要理性,所以只能是唯心论。这是出干误解。因为他们采纳了一个旧译名“唯理论”来翻译rationalisme 这个字,而中国的“唯”字当“只”讲,于是以为笛卡尔主张只有理性在那里孤孤单单地认识真理,感觉只会骗人,必须排除干净。这当然不合事实。笛卡尔从来没有要求完全否定感觉,正好相反,他是科学家,一辈子从事科学试验,在许多科学部门中都有重大贡献,并不是空想家,天天躺在床上猜测。他只是认为感觉经验有片面性,单凭感觉得不到普遍的科学真理。必须更上一层楼,在全面的理性指导下批判地总结才行。笛卡尔强调理性这位将军对胜利所起的作用,并不是把它看成无兵元帅、光杆司令。

  笛卡尔以理性的清楚明白认识作为真理标准,是反对神秘主义的。这是他从文艺复兴以来的新科学中学来的,那些科学反对模糊笼统的臆断,要求把一切分割成尽可能小的部分,仔细地一一详加考察,直到一目了然,不留一点漏洞。这就是力学方法或机械方法,在当时的条件下毫无疑问是最先进的。但是全体不止是各个部分的简单机械总和,机械论不懂得辩证的发展,很快就暴露出它的局限性来了。这种局限性在经验主义哲学家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相比之下,笛卡尔哲学包含的辩证法因素还要多一些,马克思和恩格斯甚至称他为辩证法家。

  笛卡尔认为真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平列的,而是一些有主有从的原理,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他要找出这个大体系,所以不肯只是一笔一笔地记流水账,一定要算清总账。他说,“整个哲学好像一棵大树,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物理学,从这树干上发出的枝条是各种其他科学,主要分为三门,就是医学、力学和道德学。”① 他所谓树根,是指最根本的哲学原理,首先是关于人类认识的原理。

① Principia philosophiae, Lettre de L'auteur a celui qui a traduit le livre

三、笛卡尔的形而上学

  笛卡尔要用他的方法找出一条最清楚、最明白的原理,作为他的形而上学的、首先是认识论的出发点。他说,我可以怀疑这,怀疑那,但是我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只要我一怀疑我在怀疑,就正好证实了我在怀疑。我怀疑,就是我思想。这是一清二楚的;哪怕我在做梦,那也确实是在思想。接着他又说,既然我在思想,这个在思想的“我”就不能没有:“我在思想,所以有我”(Cogito,ergo sum)。这就是笛卡尔拿作出发点的原理。

  这个命题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也带来很多的争辩。因为它牵涉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好像是从思维里推出存在来,所以有些学者认为这一推论非常严重,是纯粹主观唯心论的虚构;但是也有一些哲学家,例如康德和罗素,认为实际上这并不是推论。我们可以先看一看它的实际意义,不必急于给它定性。

  近代哲学的主要目标是为科学建立基础,所以它拿认识论作为第一任务。认识论的对象就是人的芬识? 笛卡尔当作出发点的那个命题,显然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的。“我在思想”,就是我在认识的意思。而且,他不止是抽象地谈一般思想,所以具体地提出“我在思想”作为认识的确存在的证据。他不提我看见、我听见等等,是强调意识的作用,因为一定要有思想、有意识伴随着,看见的、听到的才能成为我所知道的,才能成为知识。说“我有知识”, 只是陈述一件事实,并不涉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如果把事实了解为存在的话,那就更与唯心论无关了。

  但是笛卡尔接着说了个ergo (所以),引出另一句话:“有我”。从形式逻辑看,这不是推论,因为思想并不蕴涵存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ergo 也还是有意义的:它表示后一个判断是根据前一个判断的。前一个判断肯定了与思想连在一起的“我”,即“思想者”,而且肯定了思想离不开思想者,所以后一个判断肯定这个在思想的“我”。后一个判断并没有扩大前一个判断的内容,它只是强调这个内容中的一部分,肯定认识必有主体。

  笛卡尔这个命题是认识论的,因为他声明这个“我”只是个“思想的东西”。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说“我吃饭”、“我走路”,那是没有注意他在这里只讲认识论,他说的sum (有我)是认识论命题,是狭义的esse (存在),不是一般的存在。因此我们不能据此就说这是从思想派生出存在的唯心论。

  然而,他不先说认识必有客体,而先说认识必有主体,也的确表现了他有倾向性。不过,他接着还是说了认识必有客体,并没有说认识都是主体独自产生的或杜撰的。心外有物,是笛卡尔的原则。我们不能说笛卡尔哲学同巴克莱的主观唯心论是一样的。

  但是他把“我”这个思维者叫做灵魂(anima )或心灵(mens), 认为是一种实体(substantia) ,即最后的支持者或底子,而且说灵魂比形体更清楚地被我们所认识。这些话就带着浓厚的古代味道,只能使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的影子了。笛卡尔是从旧垒里出来的,尽管力求除旧布新,却在这里那里仍旧带着旧思想的烙印。这类烙印很不少,但毕竟是旧的残余,并不是主导方面。他从经院哲学的形而上学唯心论里往外冲,向唯物论的方向冲,冲出了一多半,但是难免留了根尾巴。

  笛卡尔所说的思想,是指精神现象,不仅包括理解,而且包括意愿、想像,甚至包括感觉。这思想不是独立的,而是“我”的属性。他从“我”讲起,但是不止讲“我”,他强烈要求读世界这本大书,去研究“我”以外的东西。这“我”以外的东西他虽然还不能直接肯定,但是终于肯定了,为此不惜采取转弯抹角的办法。

  笛卡尔认为,我们心里有各种观念,代表着心外的客体。凡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观念就是真的,不符合的就是假的。观念有三类:第一类,是通过感官获得的,例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虫鱼鸟兽的观念;这些观念并不一定都是真的,因为我们的感官变动不居,常常有幻觉。第二类,是通过理性清楚明白地见到的,例如等量加等量其和相等,我在思想所以有我之类;这些观念一定是真的,因为其反面是不可设想的。第三类,是我们幻想出来的,例如金山银岛之类,一定不正确。第一类观念在尚未由理性清楚明白地洞察到它的合理性之前,就可能有假;第三类观念一经理性考察,就立刻看出不合理,肯定虚假。

  这种以理性为标准来衡量观念的真假的办法,一般称为“融贯说”。笛卡尔持这种学说,但是他并不认为一切都是观念,或者观念就是一切。他的真理标准本质上还是观念与实际的符合,只是他由于不能直接肯定外物,无法直接加以比较,就只好转一个大弯,借用一个中介。这中介就是他的第二类观念,即清楚明白、毫无矛盾、一望而知的观念。他认定这些观念是必然符合实际的,简直等于实际,用它来衡量一切知识,与它符合的也就等于符合实际。他把这类观念称为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他想,几何学上的公理就是这种观念,可以构成全部几何学的基础,因此我们也可以找出一些关于本体的公理,用来建立全部哲学。这样,他就滑到先验论、唯心论里去了。

  他说我们有一个关于上帝的天赋观念,表象着全知、全能、全善、绝对完满、至高无上的上帝本身。这是一个最完满的观念,但是它属于我们,而我们是不完满的、有缺点的,不可能产生任何比我们自己完满的东西。那么,它只能来自一个心外的绝对完满的本体,即上帝本身。所以上帝必然存在,因为如果不存在,那就不完满了。他这个论证就是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我们在安瑟尔漠(Anselmus )那里已经见过它,还可以上溯到奥古斯丁(Augustinus )那里。这不是什么新鲜货色,笛卡尔把它直接拿了过来,几乎没有什么修改。

  但是笛卡尔请来的这位救急神所起的作用却与经院哲学里不很一样。经院哲学的上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是盲目信仰的对象,是否定人的理性和科学的。笛卡尔却相反,他要求发展科学,认识客观世界,但是他肯定心与物是彼此独立的两回事,心灵虽然关心广大的外界,自身却是一个囚徒,不能越雷池一步。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乞灵于一根魔杖,用它从心里捅到心外。他的上帝是经过改造的上帝,已经没有什么行奇迹的法力,仅仅在那里执行给科学当保镖的任务。

  他引证圣经说,上帝创造一切。这一切既包括我们的心灵,也包括心外的世界。上帝在创造世界的时候,也把世界的原理印在我们的心中。上帝在我们心外,是心与物的共同来源,因此是心与物之间桥梁。上帝是绝对客观的,它绝对不骗人,因此我们的科学是客观的。笛卡尔绕了这么大的圈子,最后又回到科学上。这真是一场神圣的喜剧,但丁(Dante )如果还在世,会发出会心的微笑的!

  笛卡尔的上帝好像一位立宪君主,是讲理的,钦定了一部万世不变的宪法,事事照着办,不再出一点新主意。在这样一位君主的治下,法官好当多了,他只要精通法律,就能执法如山,用不着察言观色,揣摩圣意了。这样的法官就是笛卡尔心目中的科学家。他把天意暗中改造成了自然规律,他的上帝的实际意义非常接近客观的自然。这个秘密不久就被他的法嗣斯宾诺莎所揭明:上帝、实体、自然本来是一个意思。

  笛卡尔把上帝称为绝对的实体,说它用一个模子,即天意(也可以读作自然规律),创造了两个相对的实体:灵魂和形体。灵魂的属性是思想,形体的属性是广延。这两个相对实体彼此独立,互不依赖,各行其是,例如灵魂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形体一刻不停地作机械运动,但是它们并非完全不相干,都是严格秉承同一天意的。这就好了,我们有上帝作保证,可以放心研究科学,不必担心犯错误了!理性的认识也就是天意的反映,也就是自然规律的反映。

  这就是笛卡尔的理性主义,这就是他的二元论。如果我们不仅仅看表面,认标签,而进一步钻一钻实际内容,追一追发展线索,那就会发现思想的历史是错综复杂的,真中可以有假,假里也可以有真。在笛卡尔的哲学中,也和在全部哲学史中一样,贯穿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方法和形而上学方法的斗争,但是斗争不是表面的、静态的,而是深刻的、动态的。我们要弄清真相,只有用灵活机动的辩证方法和高瞻远瞩的唯物观点才行。

四、笛卡尔的天赋观念

  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是他的哲学的理论核心。在他看来,这些“天赋的”观念是绝对真理,有两种作用:可以用来鉴别错误的认识,好像试金石一样;又可以用来使一般的认识成为科学真理,好像点金石一样。后一种作用尤其重要,是科学家的目的。一个科学家要从事观察实验,但是这并不是目的,他的目的是给这些材料说出一个清楚明白的道理来,建立起合理的科学。

  建立科学要经过两道手续,首先要通过分析检定材料是否可靠,然后要通过综合把可靠的材料统一成为体系。这分析和综合,笛卡尔认为都要用一种工具来进行,这就是理性所固有的天赋观念。科学研究好比一座严肃的法庭,它要对案情周密调查,然后详加研究,作出正确的判断。法庭的调查和研究都要根据法律进行,法律是法庭所固有的―这是笛卡尔提出天赋观念论的基本思想。笛卡尔认为这些观念是理性所固有的,不是通过感官得来的。① 因为这些观念就像法律一样,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感性的观念不是如此,并没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一个的知觉,可以因情况不同而变异,可以有差错,至少是片面性的。因此,他断定感性观念是可疑的。

① Meditationes III: “在这些观念中间,我觉得有一些是我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制造出来的。”

  笛卡尔是为了肯定普遍的法则性而抛弃感性观念的片面性和可疑性,并不是断定感性观念全都虚假。当然,有时候他说的也有点过火,例如“把它们都当作假的看待”之类,但那是为了严格检查,把它们暂时隔离开来,并不是定案。但是有不少学者产生了误解,以为他一概排斥经验,完全排斥感性认识,是个主观唯心论者。笛卡尔并不是这样的人,他是科学家,只是反对专听道听途说、一味相信汇报而已。科学家要求获得普遍必然的真理,这是无可非议的,笛卡尔是这样,培根也是这样。问题仅仅在于怎样获得这种真理。培根强调知识只能来自感性经验,普遍的知识就在个别的知觉之中,因此提出归纳方法,通过整理和排比,把普遍的东西从特殊的东西里面找出来。笛卡尔却认为普遍和特殊有性质上的不同,特殊加上特殊还是特殊,不能成为普遍,必须用一种本身就是普遍的东西贯穿进去,才能去伪存真,把特殊的东西统率为一体,成为普遍。从方法上说,培根用的是描述科学的方法,笛卡尔用的是理论科学的方法。

  笛卡尔要求一以贯之,问题在于这个“一”是哪里来的。但是他说不出来。他举了许多例子,像数学、逻辑的范畴,思维的“我”,绝对完满的上帝之类观念,都是感觉不到的,因此他说它们是天赋的、理性所固有的。这话无异于说,它们本来就在那里。这是没有回答问题的答案,因此笛卡尔同柏拉图一样走进了死胡同。他的天赋观念一提出,就遭到了唯物论者霍布斯和伽桑狄的反驳。①

① 见Meditationes de prima philosophia 的附录。

  后来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驳斥最为彻底② 。他要求为我们的一切观念找出形成的历史,不容许任何观念例外。他指出我们生下来的时候什么观念都没有,心里一干二净,好像一张白纸,一切观念都是通过经验(感觉和反省)描绘到这张白纸上的。例如上帝这个观念不信宗教的人就根本没有,连出生在教徒家庭的人原来也不知道,只是从小就被别人不断地灌输进来的。逻辑和数学的观念也是这样,儿童和愚人都没有,全是人们后来学到的。就连“我”的观念也不例外,儿童呀呀学语的时候并不知道“我”,总是用自己的名字来代替“我”字。人知道“我”是通过反省的结果,反省也是经验。洛克反对认识论上的先验论,理由非常充足。但是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笛卡尔和洛克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笛卡尔认为感官的知觉不能形成普遍的观念,这一点与洛克对立,但是他并不一概反对经验。洛克所说的经验里也包括了笛卡尔所肯定的东西,这就是反省。笛卡尔认为并不是人一生下来就知道自己所固有的那些天赋观念,一定要用理性思考一番才能发现它们存在。这思考很像柏拉图所说的“回忆”(anamnesis) ,作用与洛克所说的“反省”也差不多。只是洛克把它同感觉归为一类,笛卡尔却把它说得好像与感觉对立。笛卡尔看到了培根那里的感觉带着被动性,而科学的认识必须是主动的,所以强调理性的决定作用,可是这一强调就使理性孤立化了。洛克看到了孤立化的毛病,才提出同属经验的反省来。有些学者似乎也看出了洛克的反省与笛卡尔的理性有共通处,但是不能从矛盾发展看问题,以为这是洛克的不彻底处。其实这是洛克吸取了笛卡尔的合理因素,设法排除其机械性的缺点。认识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后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才得到充分发展。笛卡尔和洛克在这个关键性的问题上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

② 见 Locke,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Bk, I。

  但是他们仅仅跨出了第一步。在感性和理性的关系问题上,他们还不能摆脱机械论:笛卡尔把它们机械地对立起来,洛克把它们机械地平列起来。一个见到理性高于感性,一个见到反省异于感觉,两人都没有看出发展关系。这个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两个世纪。

  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有许多明显的毛病,但是不可一概抹煞。它有合理的因素。因为笛卡尔发现科学认识不止是感性材料的机械堆积,它必须有一个扎扎实实的核心作为统帅,把形形色色的材料贯穿起来,统一成为有机的整体。这核心非常重要,没有它就没有科学,材料再多也只是一盘散沙。但是它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只是由综合、提高一般认识发展出来的。逻辑、数学的范畴看起来虽然非常光鲜,却只是用平常材料加工制造的。人类通过反复实践获得一些基本资料之后,又在实践中精炼、打磨,制成高级观念,作为以后扩大实践的指导,这样,人类的认识才能不断提高,从个别提高到一般,再从比较狭窄的一般提高到更加广阔的一般,永无止境。我们的各种科学就是这一类的高级观念,是全人类的千万年社会实践造成的,大大超出了个人实践的范围。个人置身于社会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着社会的遗产,拿着它参加现实的社会实践,同大家一道不断地修正和扩大这份遗产,再传给后世。笛卡尔发现这份遗产十分可贵,以为是上帝给的。这上帝其实就是我们的列祖列宗,我们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

五、笛卡尔的物理学

  笛卡尔根据他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他对自然的学说。他认为物质性的事物,即形体,同灵魂一样是上帝创造的,它们的规律也同样是上帝给予的神圣规律,我们运用自己的理性,即自然的光明,同样可以认识自然界的真理。他的这些看法尽管披着宗教的外衣,却为科学争取了合法的地位。以往的杰出科学家们遭受宗教裁判所的镇压,现在笛卡尔出来给他们辩护。他抬出神圣不可侵犯的上帝来,宣称上帝的作品自然界也同样神圣,所以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是不可侵犯的。这种对付宗教反动势力的办法,可说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这样做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先把上帝自然化、理性化。笛卡尔在他的形而上学里己经做好了这件预备工作,所以在物理学里用不着费劲了。他放开手脚大讲那个以广延为属性的相对实体,即形体或物质世界,而把上帝和灵魂抛在一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 里说:“笛卡尔在其物理学中认为物质具有独立的创造力,并把机械运动看做是物质生命的表现。他把他的物理学和他的形而上学完全分开。在他的物理学的范围内,物质是唯一的实体,是存在和认识的唯一根据。”① 这话非常精确地概括了笛卡尔物理学的特点,表明它就是机械唯物论。他在这个范围内不再讲上帝和灵魂了。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0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笛卡尔认为在形体世界里,一切形体,包括天体、地球和生物的躯体,都是作机械运动的物质。他甚至非常形象地说,给我物质和运动,我就可以给你构造出世界来。他所说的物质只有一种属性,就是具有长、宽、高三个向量的广延,因此物质的运动只能是广延性的位置移动。他把当时物理研究所采取的观点引进了哲学,像万学那样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化质为量。

  化质为量的想法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原子唯物论,但并不是原子唯物论的直接继续。中间已经隔了漫长的中世纪。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用质来解释一切,遇到无法说明的时候,就信口胡诌一个“隐秘的质”来搪塞,以掩盖自己的无知。近代的科学家们反其道而行之,用清楚明白的量来解释一切。这是当时的先进思想,笛卡尔作为它的光辉创导者之一,起了深远的影响。但这并不是最后的绝对真理,随着物质概念的演进,机械唯物论就要让位于更高级的理论了。

  笛卡尔的机械唯物论与古代的原子唯物论有显著的不同。原子论者主张有原子也有虚空,虚空不是原子,原子在虚空中运动。这就是承认一个空虚的空间,作为原子运动的场所。牛顿的绝对空间说还保留着这种看法,笛卡尔否定了它。他不承认物质以外的空间,认为同一物质充满宇宙,所谓空间无非就是物质自身的广延。这种把物质和空间统一起来的看法,可以说在机械论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在这个基础上,他猜测到天体是由于物质的涡旋运动形成的,因而产生了发展观的最初萌芽。

  笛卡尔认为这充满宇宙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也是永远运动的。所谓静止,只不过是相对于某物而言,例如我们坐在一只行驶的船上,相对于船体来说是静止的,但是相对于两岸说仍然是运动的。他把运动和物质放在一起,然而物质和运动在他眼里并不是一回事;他只能说物质有运动,不能说物质产生运动。运动是哪里来的?还是说不出来。他说,“我觉得很明显,只有上帝以它的全能创造了带着运动和静止的物质。”① 这话等于说运动是本来就有的,说了等于没有说。在机械方法的支配下,人们不可能回答这个问题,笛卡尔也是一样。

① Principia philosophiae, pars II, 36 。

  上帝创造世界是一句空话,但是笛卡尔说时还是有他的新意。因为他已经对上帝概念作了改造,在他那里上帝已经不是一个专制君主,可以朝令夕改,而是一个讲道理的东西;它并不是胡乱地创造,而是创造一个有规律的世界,创造以后不但不任意篡改,而且永远协助这个世界严格遵循它的规律运动。上帝创造世界之后,就永远是那么多物质,永远是那么多运动,这运动从物质的这一部分传到那一部分,流转不已,总量却不增不减。这就是科学史上著名的“动量守恒定律。”后人又在新的条件下把它发展成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这几条机械唯物论的原则,在《哲学原理》 一书中被应用到物理、天文、地球等方面,对大量具体科学问题进行了研究。他的这些研究在一般哲学史书籍里大概都不细谈,因为人们认为这只是科学史的内容。但是其中都贯彻了笛卡尔的方法论,贯彻了他的哲学思想,如果想深入体会这种方法论的精神实质,读一读《哲学原理》 的后三卷还是有益的。他把这些内容写在《哲学原理》 里,正是要说明具体科学与哲学方法论的关系。他一贯重视这种关系,早在他最初发表的《谈谈方法》 那本只有两万来字的小书里,就加了三个附录:《几何学》 、《折光学》 、《气象学》 ,作为使用他的方法的标本,实际上也就是他建立他的哲学时所依据的原料。

  在《谈谈方法》 的正文里他还举了血液循环论为例,视为新科学的典范。血液循环论是当时的新发现,作者是英国医生哈维(Harvey) ,并不是笛卡尔自己,但是他非常欣赏这种理论。过去人们把人和动物的身体看成盛着血液的皮囊,好像水壶一样。哈维经过艰辛的观察和研究,发现血液并不是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静止地盛在身体中,而是通过心脏和一定的血管通道不断地循环流动着。心脏的搏动把血液压进肺动脉,使它流人肺脏,然后又通过肺静脉流回心脏,再通过大动脉流到全身,最后又通过大静脉回到心脏。血液在动物活着的时候循环不已,一停止流动动物就死了。笛卡尔认为这正好说明了生命就在于血液的机械运动,血管和心脏的解剖结构使它必然这样循环,就像水泵压水一样,完全合乎机械原理,同几何学一样清楚明白,无可置疑。

  这是非常典型的机械论科学。它通过观察实验收集经验材料,然后根据力学原理加以整理,总结成一个可以理解的理论体系。在当时,这样做的确是很令人满意的。这个例子也很具体地消除了我们的一个误解。它使我们看到,在具体的科学研究中,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并没有排斥感性的观察,只是不以单纯的观察为满足,而要拿着一个合理的原则去分析和综合这些经验材料,把它们统一起来,放到适当的位置上组织成系统,从而抓住普遍必然的本质。

  但是这样的唯物论确实有局限性。因为动物的身体作为一个形体,虽然遵守着力学规律,但是它不仅是一个形体,而且是一个有机的形体,还要遵守有机化学的、生物化学的、生理学的规律,它的运动大大地不止是机械运动。这是笛卡尔完全不了解的。他自以为找到了生命的本质,其实他连氧化作用都不知道,更不知道红血球的作用,不懂小循环与大循环的关系,怎么能了解血液循环的生理机制呢?我们肯定他的理论,只是肯定它走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第一步很重要,但是有待于不断的新发展。如果把它绝对化,神圣化,遇到不能解释的新课题时不去进一步深入研究,就急忙地加以否定,斥为“不科学”,甚至要求通令禁止,那就不是维护科学,而是阻碍科学的发展了。因为那样做既违反唯物论,又违反辩证法,倒是符合经院哲学的精神的。

  笛卡尔的机械唯物论还向纵深发展,进人生物学领域。他认为无机的自然界是机械的,有机的植物界也是机械的,连动物界都是机械的。禽兽会自己作机械运动,会飞会走,会吃会唱,但这些都是位置移动,所以都是自动的机器。我们对禽兽作力学式的研究,就像研究石头、土块、流水、狂风一样。甚至对人的身体也可以作机械的研究,身体由血、肉、骨头组成,也是一台机器,我们可以解剖它,从而认识它的运动规律,也可以在出现故障的时候修理它,使它恢复健康。

  可是人毕竟和禽兽不一样,他会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笛卡尔认为这些都不是物质的属性,而是属于不朽的灵魂的。活着的人有灵魂住在身体里指挥一切行动,所以不是机器,我们不能用机械规律来解释人的道德、政治、科学、艺术。这是笛卡尔机械唯物论的最后极限。这个最后极限要到一百年之后才被彻底的机械唯物论所打破,拉美特利医生在笛卡尔的启发下进一步研究,宣布人的心灵也是物质的,人也只不过是一台机器。

  然而机械唯物论在十八世纪取得全线大捷、奏凯班师之日,也正是它告老归田、走进历史博物馆之时。因为人虽然是物质,不是神,物质却并不是仅仅具有长、宽、高的东西,它是不断发展着的。人和猴子都是动物,人却并不是猴子,而是猴子的发展。笛卡尔把人和猴子机械地对立起来,拉美特利把人和猴子机械地等同起来,都不能说明人的本质。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抛弃约束思想的机械论。机械论曾经保护了青年时期的唯物论,但它已经变成了一层僵硬的皮壳,唯物论只有冲破它,才能从蛹变成彩色缤纷的蝴蝶。

  笛卡尔是机械唯物论的创始人,但他不仅有创立它的功绩,也有舍弃它的勋劳。他不像有些人那样只知作茧自缚,而以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精神自强不息,在机械论碰了钉子的时候开动脑筋另辟途径,向辩证法靠拢。他在数学上的伟大发明解析几何,就是其中光辉的一例。过去,几何和代数是两门科学,几何研究图形,代数研究数,图形和数被认为是两回事。笛卡尔不满意这两门科学孤立研究的抽象性,企图使它们具体化,把它们联系起来。他通过他所设计的坐标系统标示法,以及他对于变数的深入研究,证明几何问题可以归结为代数问题,在求解时可以运用全部代数方法。这是数学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正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数学上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人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人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①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第236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六、身心关系

  二元论者笛卡尔把灵魂和形体完全分开,但是科学家笛卡尔又不能忍受这种割裂。于是他只有把他的机械论打点折扣,暗暗向唯物论靠拢。他在《哲学原理》 第二部第二节中说,“某一种形体是比世界上的其他各种形体更紧密地和我们的灵魂联结在一起的。”这里说的某种形体,就是我们的肉体。他晚年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写成他的最后一部著作《论灵魂的感情》 ,就在两个实体之间寻找联系。

  他认为我们是灵魂和形体的联合体,虽然灵魂不是形体,形体也不是灵魂,但是二者联系得如此密切,仿佛灵魂是形体的样式似的。外界的物质事物以它们的运动影响我们的身体器官,使我们的身体发热或者疼痛,产生激动的情绪时,我们的心灵中就形成避开的念头。从二元论看来,这是两个过程,一个在彼岸,一个在此岸,中间隔着一道鸿沟,可是这鸿沟上仿佛有一道桥连接着似的。反过来也是一样,我心里要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这是灵魂中的思想活动和意欲活动,但是我身上的肌肉就伸缩起来,使我的腿迈出去,使我的手举起来干那件事。这道从彼岸到此岸、从此岸到彼岸的无形桥梁,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就是笛卡尔所要解决的身心交感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笛卡尔试图描述灵魂与形体联结的方式。他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借来一个比方,说这就像舵手坐在船上一样:水流触动船舵,船舵通过一系列的机械装置把水流的情况传到舵轮,最后传到把着舵轮的舵手,于是舵手知道了这种情况;舵手经过一番考虑,决定调整航向,他扳动舵轮,舵轮带动传递装置,最后带动了船舵,船就向那个方向转动了。笛卡尔为了说明这个过程,详细研究了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但都是用机械论作指导的,着眼于血液、神经中的运动,想找出这种运动是怎样传导的。但是这样做还不能说明从形体到灵魂的过渡,他终于一直追索到了大脑,找到了大脑中间一个叫做松果腺的小腺体上,认为这就是关键的所在。他认为这就是舵楼,我们的灵魂就驻守在这个地方。松果腺接受来自身体各个部分的“生精”① ,把其中所运载的运动转交给灵魂,由灵魂把它变成感情和观念。这是内传的过程,同样也有一个外传的过程:灵魂在松果腺里把它的观念传达给其中的“生精”, “生精”就带着这些运动往外传,通过神经和血管,传到肌肉里,肌肉就发生收缩和舒张。这松果腺被他说得好像一个总交换台,“生精”就好像电流似的。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笛卡尔这个说法当然是不对的,因为松果腺的作用并不是交换情报,而是制约身体的生长的。当时的科学还不知道内分泌,还没有发现神经中枢,所以笛卡尔闹出了笑话。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可笑,一个世纪以后的拉美特利医生在这一点上也同样没有弄对。

① Les esprits animaux ,一个旧医学概念。据说有一种东西,由血液的精华形成,是运动的运载工具。这当然是出于想像的。旧译按字面译为“动物精神”,那是出于误解,因为说的根本不是什么精神,而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

  笛卡尔虽然在医学上弄错了,但是在思想上却开辟了一条新路。因为他这个说法等于否定了二元论,把灵魂物质化了。他要给灵魂找出一个所在地,而任何地点都是有长、宽、高的,按照笛卡尔的说法,也就是物质。灵魂居然能有一个所在地,那不等于说它有广延,因而就是物质吗?要走出二元论的死胡同,这是一条正路。这条路的开辟者就是那死胡同的建立者,可以说解铃人还是系铃人。他在这死胡同里钻了一辈子,钻出无穷无尽的矛盾,深知其中艰苦,终于在晚年亲手捅开了一个透气的窗户。他的学生中间有部分人从这个窗户里吸到新鲜空气,就努力扩大它,终于走到了唯物论。这就是笛卡尔学派中的左翼,其代表人物是勒·鲁瓦(Le Roy )、卡巴尼斯(Cabanis )等人。

  走出二元论的绝境是笛卡尔以后哲学家们的共同要求,但是走法可以很不相同。有一些人看中笛卡尔的心物共同来源上帝,要从这一点上突围。斯宾诺莎干的非常出色,他把上帝等同于自然,以泛神论的形式向唯物的一元论迈进。但是马勒布朗士却相反,把上帝说成一切,也就是把物质化为精神,走向唯心的一元论。还有些人,以荷兰人格林克斯(Geuhncx )为首,称为机缘论者(occasionalistes )。他们保留二元论的观点,认为有两个实体,但是在这两个不同的实体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契合关系。灵魂与形体是天然契合的,并不用哪个影响哪个,好像两个时钟,一个指着十二点时,另一个也指着十二点,并不用哪个推动哪个。这种说法可以说是骑墙派。最后一个是莱布尼茨,他把精神和物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实体磨得粉碎,称为单子,认为单子有不同的等级,带有不同程度的意识。这种做法也是把物质精神化了。他说单子与单子之间没有窗户可通,但是有一种预先注定了的和谐,彼此若合符节,宛如铜山西崩,洛钟东应。这就是所谓“前定和谐说”,其中容纳了格林克斯两个时钟的说法,但不是骑墙派,因为它的基础是唯心的单子论。

  笛卡尔在经院哲学唯心论走到绝路的时候,提出了他的二元论,这是一条新路。当他的二元论再走上绝路的时候,他又提出了身心交感说,这又是一条新路。新路是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提出来的,给人们提供一个可以走的新方向,走下去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但是走过了柳暗花明又会遇到新的山重水复,还要找路。路是人走出来的,不走就没有路。

  任何道路,包括新开辟的在内,都是曲折的,也都可以有不同的走法。在科学的道路上艰难险阻是正常的。谁都可以摔跤。摔跤并不可怕,爬起来再走。怕只怕躺下不走,或者转过身往回跑。笛卡尔不是那种人,而是不断创新,永不停息的。他以后的人在他开辟的新路上往前走,又各有各的走法。他们有的先进一些,有的保守一些,这也没有什么奇怪。哲学思想的发展是一个社会性的集体活动,总的看来是一步一步前进的,局部的差池只是暂时的,也不失为总的进程中的一个环节,我们正好从其中捕捉历史辩证法的脉搏。

七、尾声

  笛卡尔是世界史上的著名人物,但是他只过了普普通通的一生。在他的一生中,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激荡人心,也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事迹供人凭吊。他只是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贡献给了科学。

  他不是声名煊赫的神学博士,连教授也没有当过,但是有很多学友,很多门人。他的教学活动和他的研究活动一样,都是私人性质的。他也教过一些有地位的人,例如公主和女王,但不是太师少保,只是个依人篱下的家庭教师而已。他没有莱布尼茨那么富贵,却也不像斯宾诺莎那样贫贱,只是同他们两人一样终生未娶,没有享受过家庭生活的幸福。他生过一个私生女儿,不幸夭亡,使他终生遗憾。

  他身体屠弱,精力不旺,只活了五十来岁,勉强算是中寿。但是在这不很长的一生里,他不断地研究和教人,成为传播新思想的一代宗师、人们的良师益友。由于坚持科学研究和传播先进思想,他遭到过落后势力的反对,讲学受到限制,著作列为禁书。但总算应付得还可以,没有进过法庭和监狱,也没有尝过驱逐的滋味,身后还算享到一点哀荣。

  这位深刻的思想家有两个突出的特点:敢于除旧,勇于创新。他为人类作出了一系列可贵的贡献,但是最可贵的是他的求新精神、求实作风。他是普通人,也和所有的人一样,不是完人,有缺点,有矛盾,身上还带着不少旧时代的印记,思想中的矛盾起伏不已。如果挑剔他的毛病,那是相当多的。但是这一切都不足以掩盖这块哲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全部文化遗产,但是批判一点也不能离开历史。对待笛卡尔和他的哲学也只能采取这样的科学态度。